205.《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
(2022-07-14 18:16:33)
标签:
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治疗 |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患者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有黑矇、晕厥等症状,由此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 20世纪以来,有关室上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问世,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室上速逐渐成为能够通过内科介入手段而根治的疾病。 目前,室上速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和电生理介入手术。
一、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定义和分类
室上速定义为于静息状态下,由希氏束或以上组织参与的除外心房颤动(房颤),引起心房率和/或心室率>100次/min 的心动过速。 室上速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大折返性房速[包括典型心房扑动(房扑)、交界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见表2。 其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特指AVNRT和AVRT。 需要注意的是,室上速既可表现为“窄QRS波心动过速”(QRS 时限≤120ms),也可表现为“宽QRS波心动过速”(QRS时限>120ms)。
二、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影响
三、 疑似或确诊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评估
1. 临床表现:
2. 12导联心电图评估:
四、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一) 窄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1.
窄QRS波心动过速的定义:
2. 心电图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图 1):
(1)心动过速的发作和终止:
(2)心动过速周长的规律性:
(3)P/QRS 波关系:
3. 刺激迷走神经或者腺苷对室上速的鉴别诊断作用:
4.
电生理检查:
1.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定义:
室上速伴束支阻滞。
室上速通过房室旁路前向传导。
由于药物或电解质紊乱导致室上速时QRS波变宽。
起搏器介导的无休止循环心动过速和伪差,也可以类似室速。
2. 心电图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房室分离:
(2)QRS时限:
(3)QRS波额面电轴:
(4)胸前导联QRS波的同向性:
(5)胸前导联呈RBBB形态。
(6)胸前导联呈LBBB形态。
更推荐在临床上集成这些流程中的关键鉴别指标以获得更高的诊断准确性。
3.
电生理检查:
(三) 不规则的心动过速
不规则的窄QRS波心动过速大多提示房颤、多源性房速或局灶房速/房扑伴不等比例下传,这种情况下QRS波可以是窄的也可以是宽的。
五、 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期处理
(一) 规则心动过速
1. 窄QRS波心动过速: 在处理规则的窄QRS波心动过速时,首先需判断患者血流动力学,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首选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 对于伴有低血压,但无需紧急电复律者,可尝试静脉应用α受体激动剂(如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等),通过药物升高血压作用激发迷走神经反射,从而达到终止心动过速的效果。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动过速,需完成12导联心电图检查,以便于鉴别心律失常类型,避免仅进行单导联心电监测。 即使在未明确窄QRS波心动过速机制时,仍可首选迷走神经刺激进行尝试治疗。
2.
宽QRS波心动过速:
如对规则的宽QRS波心动过速的类型完全不能明确,按照室速进行治疗也是合理的,尤其是对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二) 不规则心动过速
不规则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是房颤,另外,房速、房扑不等比例下传、多形性室速和少见的单形性室速也可表现为节律不规则(表7)。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动过速,电复律仍是首选治疗。预激伴房颤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即使血流动力学暂时稳定,仍是一种潜在高危的心律失常,因为激动快速下传心室可能使心律转化为心室颤动,需高度警惕。
六、 电生理检查和标测的基本概念
(一)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及标测
(二) 经食管心电生理检查(食管调搏)
七、 标测技术与工具
(一) 概述
(二) 传统标测技术
(三) 三维标测技术
(四) 新的标测技术
八、 射频和冷冻消融的基础及生物物理变化
九、 室上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相关的心脏解剖
(一) 右心房及房间隔
(二) 左心房及其毗邻解剖
(三) 传导组织
(四) 房室旁路
十、 围术期管理(表9)
(一) 抗凝/ 抗血小板治疗
(二) 术后管理(抗心律失常药物及随访)
(三) 如何处理首次手术后复发患者
十一、 窦性心动过速
(一) 生理性窦速
当窦速是由于自主神经适当调节的结果时,则被认为是生理性的。
(二) 不恰当窦速
不恰当窦速被定义为静息或轻微活动时的快速窦性心率(>100次/min),24h内平均心率>90次/min。与身体、情绪、病理或药理负荷水平不成比例。
对不恰当窦速的急诊治疗无特殊推荐。
射频消融改良窦房结可降低窦性心率,随机队列研究报道的即刻成功率为76%~100%。由于消融只是轻度获益,且有可能发生明显伤害,因此窦房结改良仅在患者症状显著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时,并且仅在患者了解风险可能超过消融的获益之后才考虑。
(三)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是由涉及窦房结及附近心肌参与折返环路引起的,与不恰当窦速不同,其特征是阵发性心动过速。
1. 诊断:
2. 治疗:
(四) 体位性直立位心动过速综合征
十二、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速指由独立的心房起源点发出的节律规整且>100次/min,并以离心的方式在心房组织中传导的心律失常。
1.
2. 急性期治疗(表11):
十三、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多源性房速指体表心电图上P波有3种或以上形态的快速节律不规则的心律失常,常通过12导联心电图确定诊断(图 8)。
目前的一线治疗是针对基础病因的治疗。 在血镁正常的患者中,静脉注射镁剂可能也有帮助。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在抑制多源性房速的作用相对有限。
十四、 腔静脉-三尖瓣峡部依赖型心房扑动
1. 定义与分类:
2.
3.
4.
来控制心率。
5. 抗凝策略:
6. 导管消融:
十五、 非腔静脉-三尖瓣峡部依赖的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
推荐如下:
十六、 局限区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限区域折返性房速定义为房速的折返环局限在心房某个局限区域内(直径通常≤2cm)。
局限区域折返性房速通常只需要进行局部消融即可恢复窦律,消融时间仅仅需要(3±4) min。
十七、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是最常见的室上速,常见于没有结构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的年轻人, >60% 见于女性,但也可以出现在40~50岁以后。
(一)
1.
2.
3. AVNRT电生理分型
(二) AVNRT治疗
1. 急性期治疗(图 13):
2. 慢性或长期治疗(图 14)
3. 导管消融: 导管消融房室结慢径治疗AVNRT非常有效。
十八、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一)
(二)
1.
2.
3.
4.
5.
6.
十九、 不常见旁路的标测与消融
二十、 无症状预激患者管理
二十一、 有症状显性旁路患者危险分层(表22)
二十二、 交界性心动过速
交界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包括希氏束)的快速性窄QRS波心动过速,频率通常为120~220次/min,RP间期短。
二十三、 特殊人群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儿童无先天性心脏病的室上速(表25)
(二)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室上速(表26)
(三)妊娠合并室上速(表27)
(四) 运动员合并室上速
(五) 老年人室上速(表30)
二十四、 导管消融相关并发症
1. 血管入路相关并发症:
2. 空气栓塞与血栓栓塞:
3. 瓣膜损伤:
4. 心包积液/心脏穿孔/心脏压塞:
5. 急性冠状动脉损伤与急性心肌梗死:
6. 房室传导阻滞:
7. 窦性心动过缓与迷走神经反射: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2年第3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