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定量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筛查结直肠癌的技术规范指导建议》(2022)要点
(2022-07-13 18:38:21)
标签:
定量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筛查结直肠癌 |
《定量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筛查结直肠癌的技术规范指导建议》(2022)要点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显示,以粪便隐血试验为主要手段的结直肠癌(CRC)筛查措施能够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传统的以愈创木酯法为代表的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gFOBT)相比,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FIT)由于其筛查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已经成为结直肠癌筛查的主要方法。全自动定量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定量FIT),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便隐血检测方法,除具有传统的手动定性 FIT同样的特异性高、不易受饮食或药物影响的特点外,其结果可定量分析,且阳性阈值可调,采便后标本可保存时间更长。已被国内外众多指南共识推荐为一线筛查技术,在北美、澳洲、欧洲、亚洲等发达国家已经广泛使用,使用率为 70%~80%,其中日本、澳大利亚、荷兰、苏格兰、韩国、新西兰等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已将定量 FIT 应用于国家和地区性结直肠癌筛查计划中。我国的深圳、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逐步应用于伺机性筛查和人群筛查。为规范定量FIT技术在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确保定量 FIT 技术检测的准确性,进一步更好地在我国推广该技术,2018年12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组织开展了“体检人群结直肠癌早期筛查项目——定量 FIT 技术筛查结直肠癌多中心应用研究”的课题,课题研究设计获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160),所有参与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截至目前课题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及经验,特此课题组总结制定该技术的规范指导建议。
一、定量FIT技术原理及适用人群
1. 技术原理:
2. 适用人群:
二、定量FIT技术规范化操作、检测
1. 采便操作:
2. 样本保存:
3. 检测操作流程:
4. 阳性阈值的设定:
课题组基于国外大样本对定量 FIT检测数值结果大小与结直肠癌或肠道疾病风险及疾病发展进展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国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本课题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相应的结果判读及风险管理指导建议如下:
【低风险倾向】 检测结果为0~99μg/L。提示受检者其肠道疾病的风险较低,无需结肠镜检查。不排除肠道微量出血,为减少疾病漏检率,建议每年做1次定量FIT检查,持续监测(观察)肠道情况,若有持续升高或下一年结果阳性,则建议行结肠镜检查。
【中风险倾向】 检测结果为100~1 000μg/L。告知受检者项目的阳性阈值是100μg/L,超过这个临界值有80%左右人群可能患有肠道疾病(息肉、腺瘤、甚至是结直肠癌)。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阳性阈值为100μg/L 时,定量FIT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人群约有80%可能患肠道疾病。
【高风险倾向】 检测结果为≥1 000μg/L。告知受检者检测数值的大小与癌症发病程度、肿瘤大小呈现正相关,且数值>1 000μg/L 的人群罹患进展期癌症的可能性要大于数值小的阳性人群,强烈建议其行结肠镜进一步确诊。英国一项基于国家组织性筛查项目的研究结果:74.4%的肠癌患者的检测结果>1 000μg/L,且与没有或非肿瘤性的患者相比,检测到任何肿瘤的患者中检测结果显著升高。
三、定量FIT技术的质量控制建议
1. 定量FIT试验的基本操作过程质控:
2. 检测试剂质控:
3. 设备质控:
4. 设备的外部质控要求:
5. 定量FIT技术的规范管理和人员培训:
四、总结与展望
定量FIT技术是目前全球最广泛使用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也是检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工具。该技术自问世以来,经过国际多项人群筛查的验证,被证明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目前国内临床和体检机构已经逐步开展。定量FIT技术无创采集粪便、操作方便,检测结果不易受饮食或药物影响、可定量分析,且阳性阈值可调,采便后标本可保存时间更长,适用于各类人群。期望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规范该技术在我国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及推广,提高筛查依从性,为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减轻社会疾病负担、实现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定量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筛查结直肠癌的技术规范指导建议》(2022)编写〕
(本建议刊登于《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2年第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