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2版)》要点
(2022-06-10 09:57:27)
标签:
鼻咽癌放射治疗 |
1 概述
鼻咽癌在世界各国均有发病,但有明显的地域高发现象。西南太平洋地区即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发病率高,北非次之,欧美大陆及大洋洲发病率低于1/10万。我国鼻咽癌的发病也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呈南高北低趋势,以华南、西南各省高发,如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和江西一带较多,华北、西北地区较少;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51;40~59岁为发病高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鼻咽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下降。鼻咽癌的病因尚不确定,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遗传的或获得的),有种族易感性及家族高发倾向。它往往涉及多个基因之间或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目前较为肯定的致病因素为EB病毒(EBV)感染、化学致癌因素或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鼻咽癌公认和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为放射治疗,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随着调强放疗等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得到显著提高,远处转移成为最主要的失败模式。肿瘤治疗药物发展迅速,包括化疗、靶向或免疫及放射增敏剂等。
2
2.1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2
2.2.1
2.2.2
2.2.3
3
3.1
3.1.1
3.1.2
3.2
3.2.1
3.2.2
3.2.3
3.2.4
3.2.5
3.3
3.4
4
4.1
4.1.1
EBV检查
4.1.2
4.1.3
4.2
4.3
4.3.1
4.3.2
4.4
5
对于期(T1N0M0)鼻咽癌,采取单纯根治性放疗的方式即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对于期(T0-2N0-1M0)鼻咽癌,在根治性放疗的基础上是否加用同期化疗存在较大争议,但其中T2N1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远处转移发生率,提示更应该联合顺铂为主的同期化疗;不适宜顺铂的患者,可以用其他铂类药物替代。不适宜化疗的患者,可以采用单纯放疗。对于局部晚期(~A期)鼻咽癌,推荐在放疗的基础上联合系统性治疗。
对于转移性鼻咽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初诊转移和治疗后转移2类,其治疗策略和预后不尽相同。对于初诊转移的患者,应遵循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并重的原则;对于治疗后转移的患者,合理的分层治疗、系统治疗结合局部治疗是其主要方式。
5.1
鼻咽癌的放疗技术包括固定野调强放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以及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等。
5.1.1
5.1.2
5.1.4
5.1.5
5.1.6
5.1.7
5.2
化疗是鼻咽癌的重要治疗方式,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分期、年龄、行为状态评分、合并症以及药物的可及性等因素,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化疗药物的选择、化疗的时机、化疗的周期等)。在具体药物的选择上,顺铂仍然是首选,其他的药物还包括奈达铂、洛铂、卡铂和奥沙利铂等。
放化疗联合的不同模式会明显影响鼻咽癌患者的化疗获益程度。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是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联合诱导化疗、辅助化疗或维持化疗将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远处失败风险,改善预后。
5.2.1
5.2.2
5.3
靶向治疗主要适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或复发/转移鼻咽癌。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单克隆抗体和抗血管生成类药物等。
5.3.1
5.3.2
5.4
联合治疗。
6
6.1
复发鼻咽癌的诊断需根据患者的病史、症 状、体征、EBV-DNA检测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鼻咽癌复发的金标准。
6.2
建议采用MDT的模式,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复发病变的大小、位置、分期、复发间隔时间等合理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鼓励患者参加临床试验。
6.2.1
6.2.2
6.2.3
6.2.4
(1)分子靶向治疗:
(2)免疫治疗:
7
7.1
鼻咽癌可通过血行转移至全身多处器官,一般占初治患者的4%~10%;初治时未发现转移的患者中,治疗后15%左右仍会发生远处转移。临床常见的转移部位有骨、肺和肝。由于转移灶获取病理诊断较难,需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尤其是功能学影像(如骨ECT、PET-CT)和EBV-DNA等作出判断。
7.2
全身系统治疗(4~6个周期)为主要方式,在全身治疗(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的基础上,对于肿瘤控制良好和预后较好的患者,推荐积极使用手术、放疗、介入治疗等局部治疗方式,同时处理转移灶和原发病灶(初治转移者),以期获得长期的肿瘤控制。鼓励患者参加临床试验。
7.2.1
7.2.2
7.2.3
8
8.1
8.2
8.3
8.4
9
9.1
鼻咽癌常见的放疗并发症包括急性放射性黏膜炎、放射性皮炎、放射性涎腺损伤、急性耳损伤、放射性脑坏死等。
9.2
9.2.1
9.2.2
9.2.3
9.2.4
9.2.5
10
10.1
10.2
10.3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2版)》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年第9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