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院前急救待援期公众应对措施专家共识》(2022)要点
(2022-05-24 07:16:36)
标签:
院前急救待援期公众应对措施 |
《院前急救待援期公众应对措施专家共识》(2022)要点
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创伤、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日益增多,疾病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心脑血管急症与创伤已成为城市人群院前急救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当严重伤害或急危重症发生时,最有效的“黄金救命时间”仅为最初的4min,但由于“120”电话占用、急救车调度不及时、道路拥堵等各种因素,导致我国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为10~15min(乡镇约30min),且我国公众常见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不足1%,绝大多数现场公众面对突发情况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导致许多患者耽误最佳抢救时机,严重影响院前急救的成效。从公众拨打急救电话到救护车抵达现场的这段时期称之为“院前急救待援期”,若患者能够自救或及时获得他救,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有利于早期康复。公众现场自救与互救作为社会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EMSS) 的关键一环,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传统的到院救治这一医疗观念使得大多数急危重症患者丧失了最宝贵的“黄金救命时间”。而多数发达国家目前已建成先进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形成“公众现场自救互救-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的国家(城市) 急救链。因此,现阶段我国EMSS的发展逐渐要求将施救地点由传统的院内急救向院外,尤其是现场急救延伸,由以医疗专业人员为主转向专业人员与社会公众整体联动,即急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FW)”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就能“第一时间”开展必要而恰当的紧急救助措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目击者”,形成完整而有效的急救生命链,让整个急救过程不再遗留“空白时间”,切实提升院前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2
问题1
推荐意见1:
问题2
推荐意见2:
问题3
推荐意见3:
问题4
推荐意见4:
问题5
推荐意见5:
问题6
一、拨打急救电话
二、现场评估
1.
2.
三、常见场景应急处置方法及流程
1. 交通事故现场 见图1。
2. 溺水事故现场 见图2。
3. 触电事故现场 见图3。
4. 火灾事故现场 见图4。
四、公众须掌握的常见急救关键技能
1. 心肺复苏术
2. 电除颤术
3. 气道异物解除术
4. 创伤急救技术
(1)止血
(2)包扎
(3) 固定
(4) 搬运
推荐意见6:
3
公众在院前急救待援期进行现场第一时间应急救护,将对挽救患者生命、减轻伤残、促进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严重伤害或疾病发生时,患者往往很难在“黄金救命时间”内得到急救,这与我国目前急救设备配置欠合理、培训模式不太完善、“第一目击者”急救意识不足且数量缺乏、社会支持不够等因素有关。通过综合考虑急救设备部署、急救培训、立法等影响因素,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急救立法进程、完善急救教育体系、构建急救网络体系、加强急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公众的急救意识等机制,从而使公众会救、能救、敢救、及时救。因此,整合可利用的一切资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急救体系建设中来,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提高全民急救施救率,改善急救现状,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院前急救待援期公众应对措施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中国急救医学》2022年第5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