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晚期肾透明细胞癌一线靶向治疗的优化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2022-05-19 11:16:15)
标签:
晚期肾透明细胞癌一线靶向治疗优化选择 |
《晚期肾透明细胞癌一线靶向治疗的优化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肾细胞癌简称肾癌(RCC)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约占肾脏恶性肿瘤的90%,其中最常见的组织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临床使用最广泛的RCC分期系统是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由于大量证据显示RCC如发生进展 (aRCC),包括分期≥T3、淋巴结受累(N+)及术后复发者,其生存预后远不如局限性 RCC(≤T2N0M0)而接近于mRCC,因此临床研究和实践中的晚期RCC常包括mRCC和局部进展性RCC。晚期RCC因肿瘤发生扩散、转移,外科手术已达不到根治目的,传统放化疗效果差,患者生存预后不佳。在细胞因子作为 RCC全身系统性治疗药物的时代,晚期RCC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3个月。由于VHL-HIF-VEGF通路异常激活是RCC特别是ccRCC发生发展中重要的分子发病机制,自2005年以来随着多种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不断问世,靶向 治疗成为RCC尤其是ccRCC主要的系统性治疗,晚期ccRCC一线靶向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可延长到22个月。近10年来,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陆续获批用于mRCC 的一线和后线系统性治疗,晚期RCC患者的 生存期再次得以延长。目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已取代既往的细胞因子治疗,成为晚期mRCC患者多样化的系统性治疗,显示出显著改善患者生存预后的潜力。
1
1.1
1.1.1
1.1.2
1.1.3
1.2
一线免疫联合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两类:免疫联合靶向(帕博利珠单抗+阿昔替尼、阿维 鲁单抗+阿昔替尼、纳武利尤单抗+卡博替尼、帕博利珠单抗+仑伐替尼)和双免疫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
1.2.1
1.2.2
1.2.3
2
晚期mRCC一线治疗药物和方案的选择越来越丰富,这也给临床治疗决策也带来诸多挑战。虽然免疫联合方案改善了患者的疾病控制及生存,但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
2.1
2.1.1
2.1.2
3.1.3
2.2
2.2.1
2.2.2
2.3
2.3.1
2.3.2
2.3.3
3
共识推荐建议:
1.晚期RCC患者推荐按照IMDC进行预后分层,指导一线方案治疗选择。
2.IMDC低危患者首选一线靶向单药治疗。双免联合治疗和靶免联合的疗效不优于靶 向单药治疗,而药物相关AEs更重,不作为一线推荐。
3.IMDC中危患者只有1个危险因素的,仍推荐靶向单药治疗,因其疗效不劣于联合 治疗方案,而用药管理更简单便捷。
4.IMDC中危患者伴有2个危险因素推荐靶向联合免疫治疗,可使患者有更好生存获益;但由于免疫治疗在国内尚未获批晚期RCC一线适应证,在临床药物可及性不能满足或患者无法耐受联合免疫治疗毒副反应的情况下,仍可推荐靶向单药作为一线治疗。
5.除IMDC风险分层外,对于低肿瘤负荷、肺转移的患者,推荐靶向单药进行全身系 统性治疗;对于肉瘤样变、高肿瘤负荷、肝/骨/脑转移的患者,推荐免疫联合治疗。
6.晚期RCC一线靶向单药治疗推荐为培唑帕尼和舒尼替尼,两者长期疗效相当,AEs不同,基础骨髓储备功能差患者推荐培唑帕尼,基础肝功能差以及肝病患者推荐选择舒尼替尼。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晚期肾透明细胞癌一线靶向治疗的优化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2》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2年第5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