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2022年版)》要点
(2022-05-13 15:52:34)
标签:
子宫内膜癌诊治 |
《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2022年版)》要点
一、概述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近20年呈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子宫内膜癌作为继宫颈癌之后第二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约占妇科恶性肿瘤的20%~30%。部分发达城市的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已达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应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为提高子宫内膜癌诊治水平,规范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现提出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本指南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如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指南等],并结合我国以往指南进行修订。本指南适用于子宫内膜样腺癌、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腺癌)以及子宫癌肉瘤。在临床实践中,子宫内膜癌强调有计划的、合理的综合治疗,并重视个体化治疗。临床医师需结合医院的设备、技术条件以及患者的病情进行规范治疗。对于本指南未涵盖的临床病例,建议主管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合理的个体化治疗,鼓励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危险因素人群的监测筛查。
根据发病机制和生物学行为特点将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大部分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少部分为黏液腺癌;非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包括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等。大部分子宫内膜癌属于型。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持续刺激直接相关,缺乏孕激素对抗,子宫内膜长期处于过度增生的状态,进一步发展为子宫内膜癌。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危险因素如下。
1. 生殖内分泌失调性疾病:
2.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又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
3. 初潮早与绝经晚:
4. 不孕不育:
5. 卵巢肿瘤:
6. 外源性雌激素:
7. 遗传因素:
8. 其他:
9. 生活方式:
(二)临床表现。
1. 发病年龄
70%~75%的患者为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约 55岁。
2. 症状
(1)阴道流血:
1)绝经后阴道流血:
2)月经紊乱:
(2)阴道异常排液:
(3)疼痛:
(4)其他:
3. 体征
在子宫内膜癌早期,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相关阳性体征。因多数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因此应关注相关系统体征。一般查体中,应注意是否因长期失血导致贫血而出现贫血貌。触诊锁骨上、颈部及腹股沟淋巴结是否肿大。专科查体时应行妇科三合诊检查。早期患者盆腔检查大多正常,有些患者子宫质地可稍软。晚期病变侵及宫颈、宫旁组织韧带、附件或淋巴结显著增大者,三合诊检查可触及宫颈或子宫颈管质硬或增大、子宫主韧带或子宫骶韧带增厚及弹性下降、附件肿物以及盆壁处肿大固定的淋巴结。
(三)辅助检查。
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技术包括经腹或经阴道超声、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检查等。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但最终确诊需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1.
子宫内膜癌可以出现血色素下降。因多数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需重视血糖、血脂等方面结果。还要进行肝功能、肾功能检查。
2.
子宫内膜癌无特异敏感的标志物。部分患者可出现CA125 或CA19-9、CA153或HE4异常,与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及子宫外受侵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对疾病诊断及术后病情监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2)盆腔MRI:
(3)CT:
(4)PET:
4. 子宫内膜活检
子宫内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最后依据。
子宫内膜活检的适应证包括:绝经后或绝经前不规则阴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排除子宫颈病变者;无排卵性不孕症多年的患者;持续阴道排液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增厚或宫腔赘生物者。对一些能产生较高水平的雌激素的卵巢肿瘤患者,如颗粒细胞瘤等,也应行子宫内膜活检。
5. 细胞学检查
(四)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
病理学诊断标准:
(五)鉴别诊断。
1. 异常性子宫出血:
2. 老年性阴道炎:
3. 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子宫肌瘤:
4. 宫颈癌、子宫肉瘤及输卵管癌:
(六)病理学诊断。
病理诊断是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
1.
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两类,即伴有非典型性的增生和不伴有非典型性的增生两类。
2.
在病理诊断时,主要包含以下5种主要病理类型。
(1)子宫内膜样癌:
(2)浆液性癌
(3)透明细胞癌
(4)未分化癌和去分化癌
(5)子宫内膜混合型腺癌
(6)子宫癌肉瘤
三、子宫内膜癌分期
手术-病理分期能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子宫内膜癌的转移、浸润状况,并由此制定正确的术后治疗方案,便于不同的肿瘤治疗中心进行疗效的比较。目前采用FIGO2009年发布的手术病理分期标准(表1)。
四、治疗
子宫内膜癌治疗原则:
(一)外科治疗。
1. 全面分期手术及辅助治疗方式选择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原则:
2. 型子宫内膜癌:
3. 几个特殊问题
3. 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二)放射治疗。
除对于不能手术的子宫内膜癌可行根治性放疗,包括体外放疗联合近距离放疗。放疗在子宫内膜癌中常为对术后患者的辅助治疗。
1.
针对原发肿瘤和盆腔内转移实体肿瘤部位,还要包括髂总、髂外、髂内及闭孔淋巴结引流区、宫旁及上段阴道和阴道旁组织,对于宫颈受累者还应包括骶前淋巴结区。
2.
传统子宫内膜癌的腔内治疗,没有一个公认的剂量参照点。现在建议采用三维影像为基础的治疗计划,根据临床肿瘤实际情况个体化给予放疗剂量。治疗靶区包括全部子宫体、子宫颈和阴道上段组织。
3. 术后辅助治疗的推荐建议
(1)子宫内膜样腺癌
(2)非子宫内膜样癌
4. 治疗技术及剂量推荐
参照 NCCN 指南给出子宫内膜癌放疗的治疗手段,包括体外放疗和(或)近距离放疗。
(三)系统性化疗和激素治疗。
1. 系统性化疗:
2. 靶向治疗:
3. 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推荐用药包括大剂量高效孕激素、他莫昔芬(两者可交替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氟维司群等。激素治疗仅用于分化较好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用于需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及晚期、复发性或无法手术的患者。以高效药物、大剂量、长疗程为佳。
(四)综合治疗。
1. 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期患者的术后治疗需根据患者有无高危因素进行评估。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岁、肿瘤深肌层浸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低分化、高危组织类型。补充治疗以放疗为主,阴道残端愈合后尽早开始放疗,最好不超过术后12周。对于具有高危因素(B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G3)的早期患者的可辅以化疗。GOG249研究还引入高中危因素进一步细分评估是否行术后放疗。如年龄在50~69岁,有两个危险因素;或年龄<50岁,有三个危险因素;或年龄≥70岁,有一个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可行体外放疗。危险因素包括组织学分级2级或3级、侵犯深肌层(外 1/2肌层)、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期患者的术后处理需结合手术方式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辅以放疗±化疗。-期:治疗需个体化。
2.不全手术分期/意外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后续治疗
不全手术分期多指未切除双侧卵巢或未行淋巴结清扫。
3.
期和期患者术后复发率约15%,其中 50%~70%的复发有症状。大多数复发发生在治疗后3年内。
影像学检查证实没有远处转移的局部复发:
孤立转移灶:
播散性病灶:
(五)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的综合治疗。
子宫浆液性腺癌与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
子宫癌肉瘤:
(六)保留生育功能患者指征和方法。
符合下列所有条件才能保留生育功能:
在患者激素治疗后可能需要应用一些辅助生殖技术,包括枸橼酸氯米芬、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
(七)中医治疗。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有助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减少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强放疗、化疗的效果,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癌症相关症状和生活质量,对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及延长生存期起到一定作用。
五、预后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和分期明显相关。早期患者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包括深肌层受累、淋巴间隙受累、肿瘤分化差(G3)、特殊肿瘤类型、宫颈受累等。术后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即手术病理分期的提高。肿瘤分级和肌层受累深度可反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淋巴间隙受累则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增加。有鳞状细胞成分的恶性肿瘤,肿瘤的侵袭性主要和其中腺体的分化程度相关。而型子宫内膜癌较型子宫内膜癌预后差。
六、随访
完成治疗后患者前2~3年每3~6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6~12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关于可能的复发症状、生活方式、肥胖、运动、戒烟、营养咨询、性健康、阴道扩张器及阴道润滑剂使用的健康宣教;若初治时CA125升高则随访时复查;有临床适应证时应行影像学检查。因为对于期患者而言,无症状阴道复发率只有2.6%,术后无症状患者不推荐阴道细胞学检查。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2022年版)》编写〕
(本指南源自医脉通网站,出处:国家卫健委官网,制定者:国家卫健委。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