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2022-05-11 09:55:25)
标签:
乳腺癌诊疗 |
《乳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要点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乳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乳腺癌诊疗水平,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一、乳腺癌筛查
乳腺癌筛查是指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在无症状妇女中识别和发现具有进展潜能的癌前病变患者以及早期浸润性癌患者,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筛查分为群体筛查和机会性筛查。群体筛查是指在辖区或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适龄妇女进行筛查;机会性筛查是指医疗保健机构结合门诊常规工作提供乳腺癌筛查服务。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50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
(一)一般风险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策略。
1. 20~39岁
(1)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2)每1~3年1次临床检查。
2. 40~69岁
(1)适合机会性筛查和群体性筛查。
(2)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和/或乳腺超声。
(3)对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或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可首选乳腺超声检查。
(4)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5)每年1次临床检查。
3. 70岁以上
(1)机会性筛查(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2)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3)每年1次临床检查。
(二)高危人群乳腺癌筛查策略。
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整体原则应联合乳腺X线检查和乳腺超声,必要时还可以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乳腺癌高危人群符合以下3个条件,即:1.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见下段基因检测标准);2.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LCIS)的患者;3.既往行胸部放疗。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基因检测标准如下。
(1)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2)符合以下1个或多个条件的乳腺癌患者:
(3)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4)男性乳腺癌患者。
(5)具有以下家族史: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
3.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乳房悬韧带(又称库珀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真皮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
4. 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乳晕湿疹样癌即佩吉特病,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甚至乳头回缩。
5. 腋窝淋巴结肿大
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二)乳腺触诊。
绝经前妇女最好在月经结束后进行乳腺触诊。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触到肿块,此类乳腺癌容易诊断。部分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应提高警惕。
(三)影像学检查。
乳腺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乳腺X线检查、乳腺超声以及乳腺MRI等。
1.
乳腺疾病的最基本检查方法,在检出钙化方面,具有其他影像学方法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对致密型乳腺、近胸壁肿块的显示不佳,且有放射性损害,对年轻女性患者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2.
超声检查因其简便易行、灵活直观、无创无辐射等特点,适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可同时进行乳腺和腋窝淋巴结的检查。
(1)适应证:
(2)诊断报告基本指南: 见附件1。
3. 乳腺MRI检查
乳腺MRI检查的优势在于敏感性高,能显示多病灶、多中心或双侧乳腺癌病灶,并能同时显示肿瘤与胸壁的关系、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缺点在于特异性中等,假阳性率高,对微小钙化性病变显示不满意,此外检查时间长、费用昂贵。
4.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日本乳腺癌学会(JBCS)指南及中国抗癌协会指南。
(1)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查适应证:
(2)PET-CT检查的相对禁忌证:
5. 骨显像
(1)浸润性乳腺癌治疗前分期:
(2)随访:
(四)实验室检查。
1. 生化检查
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晚期累及其他脏器时,可出现相应的生化指标的变化。如多发骨转移时,可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
3.
CA15-3、癌胚抗原是乳腺癌中应用价值较高的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程监测。CA15-3和癌胚抗原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检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敏感性。
三、组织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乳腺癌确诊和治疗的依据。
(一)标本类型及固定。
(二)取材及大体描述指南。
(三)病理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1. 组织学分型
参见附件2,组织学分型主要依据2012和2019版WHO乳腺肿瘤分类,某些组织学类型的准确区分需行免疫组化后确定。
2. 组织学分级
3.
4. 免疫组化和肿瘤分子病理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5. 病理报告内容及指南
四、鉴别诊断
乳腺癌需与乳腺增生、纤维腺瘤、囊肿、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结核等良性疾病,与乳房恶性淋巴瘤、间叶源性肉瘤以及其他部位原发肿瘤转移到乳腺的继发性乳腺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
乳腺癌应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联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兼顾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以期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非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
(1)LCIS:
LCIS如果行广泛切除后,绝经前可予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治疗5年;绝经后口服他莫昔芬或雷洛昔芬降低风险;若不能排除多形性LCIS可行全乳切除术,视情况进行乳房重建。
(2)DCIS:
1)局部扩大切除并全乳放射治疗。
2)全乳切除,视情况进行SLNB和乳房重建。
3)以下情形考虑采用他莫昔芬治疗5年以降低保乳手术后同侧乳腺癌复发风险:接受保乳手术(肿块切除术)加放疗的患者,尤其是ER阳性的DCIS患者;ER阴性的DCIS患者他莫昔芬治疗效果尚不确定。对于接受全乳切除术的DCIS患者术后可通过口服他莫昔芬或雷洛昔芬来降低对侧乳腺癌风险,但需权衡化学预防的临床获益与不良反应。
2. 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
(1)保乳手术加放射治疗。
(2)乳腺癌全乳切除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改良根治术),视情况进行乳房重建。
(3)全乳切除并SLNB,视情况进行乳房重建。
(4)老年人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或全乳切除(根据手术及麻醉风险),受体阳性患者需进行内分泌治疗,视情况做SLNB。
(二)手术治疗。
1. 手术治疗原则
乳腺癌手术范围包括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两部分。乳腺手术有肿瘤扩大切除和全乳切除。腋窝淋巴结可行SLNB和腋窝淋巴结清扫,除原位癌外均需了解腋窝淋巴结状况。选择手术术式应综合考虑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2. 乳腺手术
(1)乳房切除手术:
(2)保留乳房手术:
4.
处理腋窝淋巴结是浸润性乳腺癌标准手术中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腋窝淋巴结的状况,以确定分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1)乳腺癌SLNB:
(2)腋窝淋巴结清扫:
4. 乳房修复与重建
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后的乳房缺损与保乳术后的乳房畸形均需要整形外科进行再造和修复,且已成为乳腺癌完整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乳房再造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满意度。
乳腺癌切除乳房再造的基本原则如下:
(1)必须将肿瘤治疗放在首位。
(2)必须将乳房再造纳入乳腺癌的整个治疗方案,医师有义务告知患者有选择进行乳房再造的权利。
(3)在乳腺切除过程中,应在不违反肿瘤学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乳房的皮肤、皮下组织以及重要的美学结构(如乳房下皱襞等),最大限度地为乳房再造保留条件,提高再造乳房美学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4)乳腺癌的治疗应当在多学科团队合作框架下进行,包括放射科、乳腺外科、整形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心理科、核医学科、免疫科等。
(三)放射治疗。
1.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
(1)适应证:
(2)照射范围:
(3)照射技术:
(4)照射剂量及分割模式:
(5)部分乳腺照射:
2. 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
(1)适应证: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应考虑给予术后辅助放疗: 原发肿瘤最大直径>5cm,或肿瘤侵及乳腺皮肤、胸壁。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或存在锁骨上或内乳淋巴结转移。原发肿瘤分期T1~2且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的患者,推荐在改良根治术后接受放射治疗。但对其中的无明显高危复发因素,即年龄≥50岁、肿瘤分级~级、无脉管瘤栓、腋窝淋巴结转移数1个、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考虑省略放疗。对改良根治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术后放疗指证参见“三、1. 新辅助化疗后术后放射治疗”章节。
(2)照射范围:
(3)照射技术:改良根治术后放疗可以通过二维照射、三维适形放疗、固定野或旋转调强等照射技术进行。
(4)照射剂量及分割模式:
3. 特殊情况下的放射治疗
(1)新辅助化疗后术后放射治疗:
1)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术后放疗:
2)新辅助化疗后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2)乳腺重建术后放射治疗:
(3)局部区域复发后的放射治疗:
(四)化疗。
1. 乳腺癌辅助化疗
对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月经状况、血常规、重要器官功能、有无其他疾病等)、肿瘤特点(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状态、HER2及激素受体状况、有无脉管瘤栓等)、治疗手段(如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进行综合分析,医师根据治疗的耐受性、术后复发风险、肿瘤分子分型和治疗敏感性选择相应治疗,并权衡治疗给患者带来的风险-受益,若接受化疗的患者受益有可能大于风险,可进行术后辅助化疗。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的分层见附件8;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判定见附件9。
(1)适应证:
(2)相对禁忌证:
(3)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
1)常用方案:
2)HER2阳性乳腺癌:
(4)注意事项:
2. 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是指为降低肿瘤临床分期,提高切除率和保乳率,在手术或手术加局部放射治疗前,首先进行全身化疗。
(1)适应证:
(2)禁忌证:
(3)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
(4)注意事项:
(5)全身处理:
3. 晚期乳腺癌化疗
晚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目的不是治愈患者,而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治疗手段以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为主,必要时考虑手术或放射治疗等其他治疗方式。根据原发肿瘤特点、既往治疗、无病生存期、转移部位、进展速度、患者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疗手段,个体化用药。
(1)符合下列某一条件的患者可考虑化疗:
(2)化疗药物与方案:
1)单药化疗:
常用的单药包括:
2)联合化疗: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可选择GP方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C方案(吉西他滨联合卡铂)、AP方案(白蛋白紫杉醇联合顺铂/卡铂)、PC方案(其他紫杉类药物联合卡铂/顺铂)。
单药或联合化疗均可在循证证据支持下联合靶向治疗。
联合化疗时,是采用持续方式还是4~8个疗程后停药或维持治疗需权衡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生活质量。
对多程化疗失败的患者无标准治疗,鼓励患者参加新药临床试验或对症支持治疗。对于三阴性乳腺癌,sacituzumab govitecan是一种重要的靶向治疗选择,已获得美国FDA批准,但尚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
对HER2阳性患者,化疗同时应联合抗HER2靶向药物。
3)维持化疗:
(五)内分泌治疗。
1. 辅助内分泌治疗
(1)适应证:
1)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皆应接受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
2)原位癌患者如出现以下情况可考虑行5年内分泌治疗:保乳手术后需要放疗患者,特别是其中激素受体阳性的DCIS;仅行局部切除DCIS患者;行乳腺全切患者,用于预防对侧乳腺癌发生。
(2)禁忌证:
(3)药物选择:
(4)注意事项:
1)患者应在化疗之前进行激素水平的测定,判断月经状态,绝经定义见附件12。
2)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治疗期限为5年,延长内分泌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处理,需要结合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和患者的意愿综合决策;对于高危绝经前患者,若在他莫昔芬治疗满5年后患者仍未绝经,可以根据情况增加至10年,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绝经,可考虑延长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直至完成10年的内分泌治疗。
3)辅助内分泌治疗(促黄体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除外)不建议与辅助化疗同时使用,一般在化疗之后使用,可以和放疗及曲妥珠单抗治疗同时使用
4)ER和PR阴性的患者,不推荐进行辅助内分泌治疗。
5)内分泌治疗中常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
2. 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1)首选内分泌治疗的适应证:
(2)药物选择:
1)绝经后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推荐:
2)绝经前患者内分泌治疗推荐:
3)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均可考虑在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靶向治疗(CDK4/6抑制剂、HDAC抑制剂等)。
(3)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
1)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CDK4/6抑制剂(哌柏西利、阿贝西利)是HR阳性/HER2阴性绝经后(自然绝经或手术去势)或绝经前但经药物去势后乳腺癌患者一线内分泌治疗的优先选择。
2)当CDK4/6抑制剂不可及时,单药内分泌治疗也是可行的;
3)绝经前患者在使用卵巢功能抑制剂后,可按照绝经后模式处理。
(4)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
1)对于尚未使用过CDK4/6抑制剂的患者:
2)当以上联合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不可及时,单药内分泌治疗也是可行的;
(3)注意事项:
(六)靶向治疗。
目前,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进行靶向治疗,国内主要药物是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吡咯替尼、T-DM1、拉帕替尼等。
1. HER2阳性的定义
(1)HER2基因扩增:
(2)HER2免疫组化染色(2+)的患者,需进一步行FISH或CISH检测HER2基因是否扩增。
(1)治疗前必须获得HER2阳性的病理学证据。
(2)曲妥珠单克隆抗体6mg/kg(首剂8mg/kg)每3周方案,或2mg/kg(首剂4mg/kg)每周方案。
(3)首次治疗后观察4~8个小时。
(4)一般不与阿霉素化疗同期使用,但可以序贯使用。
(5)与非蒽环类化疗、内分泌治疗及放射治疗可同期应用。
(6)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开始治疗前应检测LVEF,使用期间每3个月监测1次LVEF。治疗中若出现LVEF<45%或低于治疗前16%以上,应暂停治疗,并跟踪监测LVEF动态变化,直至恢复到45%以上方可继续用药。若不恢复,或继续恶化或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则应当终止曲妥珠单抗治疗。
3. 术后辅助靶向治疗
(1)适应证:
(2)相对禁忌证:
(3)治疗方案选择:
可选择TCH(P)、AC-TH(P)方案。
小肿瘤患者(肿瘤直径≤1cm)患者可以选择紫杉醇周疗加曲妥珠单抗(wPH)方案治疗。
(4)注意事项:
4. 术前新辅助靶向治疗
HER2阳性乳腺癌对抗HER2靶向治疗敏感性高,在这部分患者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中应包含抗HER2靶向治疗。
(1)新辅助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与原则:
(2)注意事项:
5.
持续的抗HER2治疗是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重要的治疗原则。
(1)HER2阳性晚期肿瘤的一线治疗选择:
1)首选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双靶向治疗联合紫杉类药物。
2)对于未使用过曲妥珠单抗或符合曲妥珠单抗再使用条件(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结束后超过1年以上复发转移的)的患者,应首选以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为基础的一线治疗。而停用曲妥珠单抗至复发间隔时间≤6-12个月患者则建议选用二线抗HER2方案治疗。
3)对于HER2阳性/HR阳性的患者,如不适合化疗或病情进展缓慢者可以考虑抗HER2治疗联合内分泌药物作为一线治疗选择。
(2)经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治疗选择:
1)曲妥珠单抗治疗病情进展后,仍应持续使用抗HER2靶向治疗。
2)当一线治疗后病情进展时可选择以下治疗策略:
(3)注意事项:
(七)中医治疗。
中医药有助于减轻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和体质状况,改善癌症相关症状和生活质量,可能延长生存期,可以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六、诊疗流程
(一)诊断流程。
(二)治疗流程。
七、随访
(一)临床体检:
(二)乳腺超声:
(三)乳腺X线摄影:
(四)X线胸片或胸部CT:
(五)腹部超声:
(六)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以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基线骨显像检查,全身骨显像每年1次,5年后可改为每2年1次。
(七)血常规、血液生化、乳腺癌标志物的检测每6个月1次,3年后每年1次。
(八)应用他莫昔芬的患者每年进行1次盆腔检查。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乳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编写〕
(本指南源自医脉通网站,出处:国家卫健委官网,制定者:国家卫健委。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2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