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淋巴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要点
(2022-05-01 11:37:23)
标签:
淋巴瘤诊疗 |
《淋巴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要点
一、概述
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世界卫生组织GLOBOCAN2020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霍奇金淋巴瘤(HL)6829例,其中男性4506例,女性2323例;死亡2807例,其中男性1865例,女性942例。2020年中国新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92 834例,其中男性50 125例,女性 42 709例;死亡54 351例,其中男性29 721例,女性24 630例;男性NHL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部恶性肿瘤第10位; 女性NHL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未进入全部恶性肿瘤的前10位。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的诊疗能力和规范化实施,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淋巴瘤诊疗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肿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况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风险的患者应进行腰椎穿刺,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以及其他EB病毒相关的淋巴瘤,如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瘤样肉芽肿等,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 滴度检测。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1.
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增强CT扫描者,或者作为CT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
是大多数淋巴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最佳检查方法,但是在疾病缓解后的长期随访过程中,不建议采用PET-CT进行随访。
4.
可用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睾丸、甲状腺及乳腺等)病变的诊断和随诊,但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诊断。
5.
淋巴瘤骨受侵患者的全身骨显像缺乏特征性改变,难以与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骨结核、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感染性疾病等鉴别,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
6.
适用于可疑胃肠道受侵的患者,同时可完成活检,明确病理。
(五)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对于淋巴结病灶,应尽可能切除完整淋巴结。
1.
在淋巴瘤病理诊断中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具有特征性和诊断性的形态学特点。
2.
用于鉴别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如 B 或T/NK细胞、肿瘤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程度等。
3.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技术可以发现特定的染色体断裂、易位以及缺失或扩增等,对特定染色体异常相关淋巴瘤的辅助诊断有指导意义。
4. 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技术
淋巴细胞受体基因单克隆性重排是淋巴瘤细胞的主要特征,可用于协助鉴别淋巴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性与多克隆性,以及无法通过IHC诊断的淋巴瘤,是对形态学和IHC检查的重要补充。
4.
包括二代测序、流式细胞技术等,是常规病理学诊断方法的有益补充。
三、淋巴瘤的分期
Ann-Arbor分期( Cotswolds会议修订)是目前通用的描述HL和NHL的分期系统,更适用于HL和原发淋巴结的NHL,而对于某些原发淋巴结外的NHL,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原发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则难以适用,这些原发于特殊结外器官和部位的NHL,通常有其专属的分期系统。
四、淋巴瘤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淋巴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放疗目的和作用,淋巴瘤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可分为:
根治性治疗;化疗后的巩固放疗;化疗不能耐受或抗拒、残存病灶的解救治疗;姑息放疗。放疗设野分为:全淋巴照射和次全淋巴照射。
五、淋巴瘤综合治疗
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淋巴瘤的治疗原则。作为一组临床特点不尽相同、诊断标准与治疗方式各异的恶性肿瘤,在诊断时,需明确淋巴瘤患者的病理类型和预后不良的分子病理特征,通过相关影像诊断技术明确疾病分期,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各自预后风险的评判标准判断预后;选择包括内科治疗、放疗及必要的手术治疗等的综合治疗。
六、淋巴瘤的中医药治疗
七、常见淋巴瘤类型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
(一)HL。
HL是一种独特的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31~1.41。发病年龄在欧美发达国家呈较典型的双峰分布,分别在15~39岁和50岁以后;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呈单峰分布。
1.
90%的HL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多起始于一组受累的淋巴结,以颈部和纵隔淋巴结最常见,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淋巴结区域,晚期可累及脾、肝、骨髓等。患者初诊时多无明显全身症状,20%~30%的患者可伴有B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还可以有皮疹、皮肤瘙痒、乏力等症状。
2.
根据2017年版 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HL分为经典型(cHL)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LPHL)两大类型,经典型可分为4种组织学亚型,即结节硬化型、富于淋巴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
3. 治疗原则
(1)NLPHL:
初治患者的治疗原则:
一线治疗方案可选择:
+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V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R 或利妥昔单抗单药。
复发难治患者的二线治疗方案可以选择:
(2)cHL:
初治患者的治疗原则: 早期患者以化放疗综合治疗为主,晚期患者以化疗为主。早期患者按照预后良好型、预后不良型、是否有大肿块以及中期PET-CT疗效评价结果等因素,决定化疗周期数、是否放疗和放疗剂量等。晚期患者可根据中期PET-CT疗效评价结果,决定是否更改化疗方案或降低化疗强度。/A 期、预后良好型、无大肿块:总体推荐的治疗策略是 ABVD方案化疗3~4周期±ISRT20~30Gy。若选择PET-CT进行早期疗效评价,2 周期化疗后如PET-CT疗效评价结果为Deauville评分1~3分,推荐继续ABVD方案治疗1~2周期±ISRT20~30Gy;如Deauville评分4分,继续ABVD方案化疗2周期+受累野放疗30Gy;如Deauville评分5 分,需进行活检,活检结果阴性者按照 Deauville评分4分治疗,阳性者依据复发难治cHL患者的治疗策略。PET-CTDeauville五分量表见附件3.1。Lugano2014淋巴瘤治疗效果评价标准详见附件3.2。
/B 期、预后不良型或伴有大肿块:总体推荐的治疗策略是ABVD方案化疗4~6周期±ISRT30Gy。若选择PET-CT进行早期疗效评价,2周期化疗后如PET-CT疗效评价结果为Deauville评分1~3分,推荐继续ABVD方案治疗2周期+ISRT30Gy 或更改为AVD(阿霉素,长春花碱,氮烯咪胺)方案化疗4周期,不进行放疗;如 Deauville评分4~5分,推荐更改为强化的BEACOPP(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方案化疗2~4周期±ISRT30Gy。
/期患者总体推荐的治疗策略是ABVD方案化疗6周期。若选择PET-CT进行早期疗效评价,2周期化疗后如PET-CT疗效评价结果为 Deauville评分1~3分,推荐更改为AVD方案治疗4周期;如Deauville评分4~5分,推荐更改为强化的BEACOPP方案化疗3周期,再次进行PET-CT疗效评价,如Deauville评分依然为4~5 分,需进行活检,活检阴性者继续完成BEACOPP方案化疗1周期,活检阳性者依据复发难治cHL患者的治疗策略。
一线治疗方案: 推荐的治疗方案包括ABVD、增量的BEACOPP[年龄<60岁、ABVD早期PET-CT评价未达 CR、晚期HL国际预后评分(IPS)≥4分]。
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策略及解救治疗方案: 复发难治患者的整体治疗策略是选择合适的二线方案进行解救化疗,化疗缓解后,适合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DT/ASCT)的患者进行HDT/ASCT的巩固性治疗±放疗;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可以根据解救化疗的疗效,选择更换药物治疗方案、放疗或观察随诊。可选择的二线及后线治疗方案包括:DHAP,ESHAP(依托泊苷,甲泼尼龙,高剂量阿糖胞苷,顺铂),GVD(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脂质体阿霉素),ICE,IGEV,MINE(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美司钠,米托蒽醌)等。
4. HL预后因素(附件 4.1)
(1)初治早期HL的不良预后因素:
(2)晚期HL的不良预后因素:
(3)早期PET-CT评估结果:无论诊断时分期早晚,化疗2~3周期后进行PET-CT评估,结果为阴性的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阳性患者。
(二)NHL。
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NHL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欧美地区占成人NHL的30%~40%,中国占35%~50%。DLBCL中位发病年龄为50~7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1)临床表现:
(2)病理诊断及分类:
(3)治疗原则:
和期 DLBCL的一线治疗:
和期患者的一线治疗:
年龄超过80岁或虚弱患者一线治疗可以选择R-miniCHOP方案,R-CD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GemOx(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或R-GCVP(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选择 R-CDOP方案、剂量调整(DA)的EPOCH-R方案(依托泊苷,泼尼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阿霉素,利妥昔单抗)、R-CE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长春新碱,泼尼松)或 R-GCVP方案。
同时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患者,如果累及部位在脑实质,建议给予高剂量甲氨蝶呤(HdMTX)(≥3g/m2,于R-CHOP21天一周期方案的第15天给药);如果侵犯脑膜,推荐甲氨蝶呤/阿糖胞苷鞘内给药。HdMTX(3~3.5g/m2)可与R-CHOP方案同周期给药或作为R-CHOP方案联合鞘内注射治疗后的巩固治疗。
一线巩固治疗(选择性):
解救治疗:
(4)预后指标:IP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DLBCL预后评分系统。
(5)特殊原发部位及病理类型的DLBCL: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 DLBCL: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原则:
预后: 本病恶性程度较高,支持治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 2~3个月,单纯手术为3~5个月,单纯放疗约为12~16个月,经含HdMTX方案化疗后为25~84个月。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为年龄和行为状态。
原发睾丸DLBCL:
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
预后: 预后优于非特指型的 DLBCL,5年PFS可以达到80%~95%。不良预后因素参考 DLBCL。
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有MYC和BCL2和/或
BCL6基因易位(双/三打击淋巴瘤):
临床特点:
治疗原则:
预后:
2.
滤泡性淋巴瘤(FL)是欧美地区最常见的惰性淋巴瘤,约占NHL的20%~30%,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发病率较低,不足NHL的10%。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
(1)临床表现:
(2)病理诊断:
(3)治疗:
/期 FL:
复发难治FL的治疗:
3.
边缘区淋巴瘤是起源于边缘区的B细胞淋巴瘤,属于惰性淋巴瘤。按照起源部位的不同,分为3种亚型:即结外边缘区淋巴瘤[也称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其中 MALT 淋巴瘤最常见。边缘区淋巴瘤的病因与慢性感染或炎症所致的持续免疫刺激有关。如胃MALT淋巴瘤与Hp 的慢性感染有关,甲状腺MALT淋巴瘤与桥本甲状腺炎有关,腮腺MALT淋巴瘤与干燥综合征有关,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和脾边缘区淋巴瘤有关。
边缘区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更多的是一种排除法,免疫标记物无特异性,需在除外其他类型的小B细胞淋巴瘤后方可诊断,CD21和CD23常显示扩大的FDC网。病理学形态上常表现为小的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引起边缘区增宽,生发中心萎缩,可见滤泡“植入”现象和淋巴上皮病变。
(1)MALT淋巴瘤:
临床特点:
病理诊断:
治疗原则: /期: Hp阳性,t(11;18)阴性或未知患者推荐首选抗Hp治疗;Hp阳性,t(11;18)阳性患者首选抗Hp治疗联合 ISRT;若存在放疗禁忌,也可选择抗Hp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于抗Hp治疗无效或 Hp阴性患者,推荐首选ISRT,不适合接受放疗的患者,可选择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抗Hp治疗后,首次胃镜复查可在3月后,如胃镜提示病变缓解,以后可每3~6个月进行1次胃镜检查。IIE、/期:无治疗指征者可选择观察随诊,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参考/期 FL的治疗原则,手术治疗仅限于发生大出血和穿孔等特殊情况。
非胃原发MALT淋巴瘤:临床特点:非胃原发MALT淋巴瘤呈现惰性进程,预后与胃原发MALT淋巴瘤近似。常见的非胃原发MAL淋巴瘤发病部位包括唾液腺、肺、头颈部、眼附属器、皮肤、甲状腺和乳腺等。
治疗原则:
(2)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
临床特点:
病理诊断:
预后:
(3)脾边缘区淋巴瘤:
临床特点: 常累及脾、脾门淋巴结,也常累及骨髓、外周血和肝脏。主要表现为脾大,可伴有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贫血,外周血中可见毛细胞。实验室检查须包括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病理诊断: 组织结构与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相似,免疫表型无特异性。
治疗原则: 对于无症状、无进行性血细胞减少、无脾大的患者可先观察随诊。对伴有脾肿大且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的患者,如无治疗禁忌,可给予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伴有脾肿大、丙型肝炎病毒阴性的患者,如无症状也可先观察随诊;对有症状的患者,首选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的患者,推荐脾切除。对于以上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可参考/期 FL的治疗策略。
预后:参考FL的预后评价。
4.
CLL/SLL属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CLL和SLL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治疗方法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CLL表现为外周血中存在大量、异常的淋巴细胞;而SLL的肿瘤负荷主要位于淋巴结。SLL需由淋巴结活检的组织病理学确诊,而流式细胞学通常足以诊断CLL,诊断困难时需淋巴结活检及骨髓活检。诊断CLL需达到以下标准: 外周血克隆性B细胞计数≥5×109/L;克隆性B细胞表型需经流式细胞术确认;典型的免疫表型为CD19(+)、CD5(+)、CD23(+)、CD200(+)、CD20(弱+)、CD79b(弱+)、FMC-7(-),CD10(-)、CyclinD1(-)。若外周血克隆性B细胞计数未达 5×109/L,但存在因骨髓受侵导致的血细胞减少,仍诊断CLL。
(1)临床表现: 病变通常累及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和肝脾。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患者可无症状,部分可出现乏力、自身免疫性贫血、感染、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2)病理诊断: 典型的CLL/SLL细胞为单一性,弥漫性浸润,有假滤泡形成(增殖灶),细胞核染色质颗粒状是其特点,可见增殖中心。
(3)分期:
(4)治疗:
SLL: 期患者采用局部放疗;~期患者,如无治疗指征可以观察随诊,有治疗指征时参考CLL的治疗原则。
CLL: Rai0~期的低危和中危患者,如无治疗指征则可以观察随诊;Rai0~期、有治疗指征或Rai
~期伴持续血细胞减少的患者,根据 FISH 检测的 del(17p)和/或TP53突变情况、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 区(IGHV)突变状态、患者一般状态和合并疾病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指征:适合参加临床试验;出现明显的疾病相关症状,如严重乏力、盗汗、体重下降和非感染性发热;威胁脏器功能;持续增大的大肿块,如脾大超过左肋缘下 6cm,淋巴结直径>10cm;进行性贫血和进行性血小板减少;激素治疗无效的 CLL 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
A.无 del(17p)/TP53 突变:
B.伴有 del(17p)/TP53 突变:
复发耐药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
A.无 del(17p)/TP53 突变:
B.伴有 del(17p)/TP53 突变:
(5)预后:不良预后因素包括: IGHV无突变,del(17p)/TP53突变,del(11q),复杂核型(≥3种染色体异常); 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CD38 阳性≥30%,ZAP-70阳性≥20%,CD49d阳性≥30%;β2微球蛋白增高和分期晚等。
5. MCL
MCL约占NHL的3%~10%,男女比例为21~31,中位发病年龄65岁左右。自然病程可以表现为侵袭性和惰性,但大部分具有侵袭性生长特点。对治疗的反应类似惰性淋巴瘤,传统化疗不可治愈。既往多药联合化疗的生存期约为3~5年,近年来随着HDT/ASCT、阿糖胞苷及靶向药物的引入,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少部分惰性 MCL,称为白血病样非淋巴结性MCL,分子遗传学变异较少,无 del(17p)/TP53 突变,不表达或低表达SOX11,其病程类似于惰性淋巴瘤,预后较好。
(1)临床特点:
(2)病理诊断: MCL 的肿瘤细胞为形态一致的小至中~大的淋巴细胞,细胞核表面略不规则,生长方式多样,包括套区性、结节性和弥漫性。
(3)治疗:
治疗策略:
一线治疗方案:
高剂量强度方案:
常规剂量强度方案:
二线治疗方案:可以选择一线方案未应用的方案或药物。
(4)预后:
6. 伯基特淋巴瘤
伯基特淋巴瘤属于高度侵袭性NHL。可分为地方流行性、散发性和免疫缺陷相关性3个变异型。伯基特淋巴瘤约占NHL的3%~5%,约占儿童NHL的40%。
(1)临床特点: 流行性伯基特淋巴瘤主要发生于非洲赤道地区和巴西东北部,高峰发病年龄在4~7岁,男女之比为 21,多累及颌骨,EB病毒阳性率>95%。免疫缺陷相关型多发生于艾滋病患者,常累及淋巴结和骨髓。伯基特淋巴瘤是细胞倍增周期最短的肿瘤,生长迅速。伯基特淋巴瘤结外受侵常见,头颈、腹部、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是其最常受累及的部位。
(2)病理诊断:
(3)治疗原则: 以化疗为主,但CHOP方案疗效不理想,高剂量强化治疗及联合利妥昔单抗可提高疗效。应进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治疗,并充分预防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伯基特淋巴瘤可选择的化疗方案包括:CODOX-M+利妥昔单抗、CODOX-M/IVAC方案、DA-EPOCH-R 或 R-HyperCVAD/HD-MA方案等。对于肿瘤负荷低的低危患者,3 周期治疗达 CR 后,再进行一个周期的巩固治疗后即可结束治疗。诊断时已存在脑实质受侵的患者,第一周期的治疗应从包含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药物的方案开始。选择DA-EPOCH-R方案时应联合鞘内注射MTX,该方案不适合存在脑实质受侵的患者。没有明确可推荐的二线解救方案,可考虑选择R-ICE、R-GDP、R-IVAC、高剂量阿糖胞苷+利妥昔单抗等方案,解救治疗后达CR的患者可考虑 HDT/ASCT 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4)预后:年龄>40岁、一般情况差、分期晚、LDH增高、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等预后不良。
7.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占成人NHL 的3%~4%,占儿童NHL的40%左右。属于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可以分为T细胞来源(T-LBL)和B细胞来源(B-LBL),T-LBL占LBL的 80%以上,B-LBL约占LBL的10%~15%。LBL 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属于不同临床表现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种疾病,2017年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将骨髓中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比率≥20%定义为 ALL。
(1)临床表现:
(2)病理诊断:
(3)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4)预后: 儿童LBL预后明显优于成人。其他不良预后因素包括白细胞高、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达到CR 的时间长、诱导化疗结束后有残存病变等。
8.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成熟T淋巴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在欧美国家占所有NHL的 7%~10%,亚洲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占所有NHL的15%~22%。由于其在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临床表现上都无特异性,所以只有在排除其他独立分型的 T 细胞淋巴瘤后,方能做出 PTCL-NOS 的诊断。
(1)临床表现: 常见于中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55岁,PTCL-NOS无明显性别差异。多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半数伴B症状。结外常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肝脾、消化道、甲状腺及骨髓等。诊断时多为期或期。
(2)病理诊断: PTCL-NOS 是成熟(外周)T细胞发育阶段的肿瘤。病理组织学为丰富的高内皮小血管增生、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的混合性背景。
(3)治疗:
治疗原则:
一线治疗方案:
二线治疗方案:
(4)预后:
9.
蕈样肉芽肿和塞扎里综合征(MF/SS)是最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占 NHL的 2%~3%。MF占CTCL 的60%,SS仅占5%。MF是一种惰性病程的原发皮肤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患者多表现为间断、稳定或缓慢发展的皮损。皮肤外组织,主要是淋巴结及外周血的累及,提示进入晚期。SS是一种MF的变异型,表现为侵袭性红皮病性白血病
(1)临床特点: MF临床表现为多发性皮肤红斑、斑块和瘤样结节。全身皮肤均可发生,常伴明显瘙痒。病程呈反复性进展,病变可局限于皮肤数月、数年、甚至几十年,在疾病晚期可发生淋巴结和内脏受侵。约10%的皮损表现为广泛性红皮病。SS表现为广泛性红皮病伴外周血受侵(循环血中异常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5%),在皮损组织、淋巴结和外周血中可见到塞扎里细胞。诊断SS应符合以下条件:塞扎里细胞绝对值≥1×109/L,CD4+/CD8+细胞的比值≥10,肿瘤细胞免疫表型为 CD3(+),CD4(+),CD5(+),CD45RO(+),CD7(-),CD8(-)和存在 T 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证据。
(2)病理诊断: MF 的诊断比较困难,可能需要经过几年的观察、多次活检才能确诊。小的、多形核淋巴细胞聚集在表皮或表真皮交界处,向表皮浸润,形成 Pautrier 微脓肿是其特点。
(3)分期: 见皮肤T细胞淋巴瘤分期标准(附件 1.3)。
(4)治疗原则:
(5)预后:MF患者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近90%,不良预后因素包括T3/T4期患者、伴有皮肤外病变和年龄≥65 岁。SS患者预后通常不佳,中位生存期约 2~4 年。
10.
NK/T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通常发生于上呼吸道,包括鼻腔、鼻咽、副鼻窦、扁桃体、下咽和喉;也可以累及鼻外,皮肤、睾丸和胃肠道是最常见的鼻外受累部位。此型淋巴瘤在亚洲较欧美常见,是中国最常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类型,占所有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40%~50%。
(1)临床特点: 年轻男性多见,B 症状常见,肿瘤常局限于鼻腔或侵犯邻近组织。早期病变占70%~90%。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为鼻塞或鼻出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2)病理诊断: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病理学特征为弥漫性淋巴瘤细胞浸润,呈血管中心性、血管破坏性生长,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及黏膜溃疡。坏死很常见,是导致漏诊的主要原因。
(3)治疗:
治疗原则: 需区分原发于鼻腔或上呼吸道和原发于鼻外的患者。因对放疗敏感,早期患者应采用化放疗联合治疗策略。/期(原发鼻腔型):不适合化疗的患者,推荐单纯放疗或参加合适的临床试验;适合化疗的患者,推荐参加合适的临床试验或化放疗联合治疗,化疗周期数2~4个。期(原发鼻腔型)或~期(原发鼻腔外)推荐参加合适的临床试验或门冬酰胺酶为主的联合方案化疗±放疗。
一线化疗方案: P-GemOx(吉西他滨,培门冬酶,奥沙利铂),DDGP(地塞米松,顺铂,吉西他滨,培门冬酶),SMILE(地塞米松,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培门冬酶,依托泊苷)。同步化放疗的推荐方案:DeVIC(地塞米松,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卡铂),VIPD(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顺铂,地塞米松)。
二线治疗方案: DAHP,DHAX,ESHAP,GDP,GemOx,ICE,西达本胺等。
(4)预后因素: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预后模型为 NK/T 细胞淋巴瘤预后评分系统(PINK)和联合EB病毒DNA 的NK/T 细胞淋巴瘤预后评分系统(PINK-E)。PINK模型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年龄>60岁、远处淋巴结侵犯、/IV 期、鼻外原发,如果纳入血浆中是否可以检测到EBV-DNA则为PINK-E模型。见附件 4.6。
说明: 本诊疗指南是基于临床研究证据和专家共识制定的。推荐的治疗方案主要基于中国已批准具有治疗适应证的药物,同时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在决定患者治疗方案时,应该充分根据每位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给予患者规范而个体化的治疗。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淋巴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要点编写〕
(本指南源自医脉通网站,出处:根据卫健委,制定:国家卫健委。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