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字源流及内容(一)【像】

标签:
文化教育 |
《文典》:象大象之形。甲骨文以长鼻巨齿为其特征。《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释义:一、兽名。二、方国名。
在《文典》有七个图形、
、
、
等。
文以长鼻大耳肥大之身三大特征表其形体,是一个典型图形文,但不能说是象形字。長鼻是指潜能极大,大耳是指听力发达,肥大身躯是指大型动物。
文是强调象牙。
大象是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具缠卷的功能,是象自卫和取食取水的有力工具。在哺乳动物中,最长寿的动物也是大象,记忆相当持久。嗅觉和听觉发达,非常知道节约用水,而且会在沙漠中寻找水源。
《字典》:象(xiàng)<名>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新华大字典》:象(xiàng)【文字源流】象在甲骨文和金文是象形字,像大象的形状。象的本义指大象,后转指象牙。另外,象也有相似,如同之义,引申指仿效。象又指事物的外表形态。像(xiàng)【文字源流】像是会意兼形声字,由人和象两部分组成,象兼表声。这个字本写作象。像的本义指类似,如同。引申......。
字构件是指大象的鼻子。卷取功能。
篆文有两种构形,有的强调象牙,有的强调大耳,与“文”意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我们现在用的“象”字不是字构件,是
字上部一撇直接从口内引出,与楷书不一致。
“象”“像”二字《说文》分别有解,篆文、楷书均有,说明在篆文时期二书内容就非常清楚。“象也有相似,如同之义”,在“像”字解释“这个字本写作象”的说法不妥。这是在古代有混用的现象,与二字本身内容无关。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所有的古代文献都是由字传承下来的,而字的出现肯定是先有象,后有像,这就出现了一个时间差,无论时间长短,都会造成一段时间内用“象”字而无法用“像”。二是即使二字同时出现,有人为了“省事”而混用,难道今天我们混用的字还少吗?
“像”字加上“亻”旁,是强调人,人品。是指人品要和象一样。是和大象什么一样?其主要内容是指大象的记忆持久,在沙漠中能寻找水源的特征。如:“豫”字外延出豫见(事情还未发生就预先知道);豫知(预先知晓)等内容。《易经》的六十四篇经文中有《豫》,本文将在“豫经”中详细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