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号》缩编——第十三章(2)易弦辙学历憋死英雄汉

分类: 杂谈 |
天无绝人之路。1983年5月,市广电局接到一纸文件,说是华中工学院新创办的新闻系开新闻干部专修科。统一考试,择优录取,脱产学习,学制两年,毕业后发大专文凭,回原单位工作。
正是急需文凭“救火”的时候,所有渴望文凭的人都要求报考。很显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去参加考试。但又不能给大家渴望上大学的高昂热情浇凉水。咋办呢?领导就是有办法,在报考条件上设定了各种各样的“门坎”。其中,“业务骨干”是最主要、最没有准确考量尺度的一条。
有一天,刚坐到市广播事业局局长位子上的肖局长神秘地告诉我:经局党组研究,同意你和小白报考华工。
不久,我拿到了华中工学院新闻干部专修科招生考试准考证 。
考试于1983年7月4日到6日在株洲进行,考试科目是语文、政治、史地和英语。我和另外两人于7月3日结伴到了株洲。我们图便宜,住在湘江边上株洲宾馆一间架有六七个床铺的大房子里。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们开启房间的吊扇,赤膊躺在床上午睡,胸口就盖着一条枕巾。
我搞不清有多少人参加考试,只晓得六七间考室都坐得满满的。考生中有湖南日报社的,有省电台、电视台的,还有各地、市、县媒体和大型企业宣传部门的。年龄参差不齐,大多数是老资格的爸爸妈妈了。
考场纪律要求很严,但监考官并不凶神恶煞。负责组织考试的省委宣传部一位赵姓处长亲自巡考,也没发现什么违反考场纪律的行为。几年后,这位赵处长还感叹说;哎,都是几十岁的人了,参加一次追文凭的考试不容易。
考试完了,等结果的日子最难熬。一连几个月,我几乎每天上午九点左右就到传达室去,看看有没有从华工寄来的信函。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始终没有想要的信。我对上华工没抱希望了。
三个多月后,省广电厅又发一纸公文,说武汉大学新闻系面向全国招考在职新闻干部。也是统一考试,择优录取,脱产学习,学制两年,每年学费800元,毕业后发大专文凭,回原单位工作。各地、市可选送一至两名业务骨干参加考试。经过千般努力,局领导总算给了我参加武大招生考试的机会。有人半真半假地说,知道你反正考不上,给个顺水人情,满你的意。
记得,武大在湖南的招生考试,考场设在长沙,考卷由武大送来。省、市级媒体共有两三百人参加考试。
考完后,我到省厅人事处一打听,呵,全省才招4个人!我虽然渴望成为武大学子,但面对如此激烈竞争,我晓得自己毕竟只有初中底子,没有与人竞争的实力。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对上武大也不抱希望了。
回到台里,我继续写搞、改稿,当我的编辑,从不和别人谈起两次考试的事,生怕没考上有失面子。
一次编稿时,我在一篇通讯员来稿中看到一句经常讲的俗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朗:是啊,考武大、考华工,我已经尽力“谋事”,能不能“成事”全在天了,何必有什么压力呢。于是,担心考不上失面子的压力没有了,“文凭热”的压力也减轻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