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句号》缩编——第十二章(3)闯世界多个朋友多条路

(2021-03-30 13:38:09)
分类: 传记



  《句 号》缩编

 

       第十二章3)

   闯世界 多个朋友多条路

   过日子 莫把无时当有时

 

人们常把离开父母、走向社会叫做“闯世界”。我只身“闯世界”七八年后,才对“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之说有所体验和领悟。

我从部队退伍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发挥“优越性”。当时,物资紧缺,供应紧张。每到逢年过节,各单位都凭借各种关系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发给职工。电台亦如此:过年时给每个职工发一条鱼、几斤肉,春节前还每人发100斤木炭、1000斤煤。

这些当时须凭票证、批条才能买到的紧俏物资,都是台里职工通过各种关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搞来的。我曾问有关同事是通过什么关系?人家毫不遮掩地告诉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呗。

于是,我开始明白了“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的些许皮毛。

当记者的日子是我广交朋友的好时机。我跑工厂、跑农村、跑部队,与社会底层的工人、农民、战士和基层干部交上了朋友。有些还成了无所不谈、有求必应的“铁哥们”。尽管,我和我的朋友既没权势,也无钱财,是没有任何物质交往的非“酒肉朋友”,但,我们的友谊是真诚、高尚、纯洁的。

当时,广播电台所在的人委四楼对面的十字路口有一家街道办的自行车修理店。因为台里配给我的自行车是一部年龄比我工龄长,除了铃子不响,整个车子都响当当的“残疾”车,我隔不了几天就要到这个店里去修车。于是,认识了60多岁的修车老师傅。老师傅文化水平不高,但很关心政治时事。我每次去修车,他都一边做事,一边和我谈这问那:“这几天,中央×领导冇看见出来,不会有什么事吧?”“听说,你们每次修车不能超过10块钱?这样吧,别人刚换下一个站脚,修一下还用得。我给你装上吧,不收钱算了……”

那时候,自行车轮胎充气是用手压气筒,用一次收两分钱。有时我没有零钱,老师傅总是说“算了算了,下次带张报纸给我看看就行了。”

平日里,我每每路过那间堆满破旧车胎的修理店,他总是热情地招呼“快进来坐坐”。真要进去了,他会对你说“如今的年轻人呀,有一个花一个。你啊,要学好,要节俭,要常将有日思无日……”出门时,他还会反复嘱咐:“骑车慢一点啊,要注意安全!”

时间长了,我越来越觉得这修自行车的老头很像我的父亲。虽然,我连他的大号都不晓得,我却从他身上感受到了父亲的慈祥亲善。

时间过去40多年了。当时交结的朋友都已抱起了孙子,但我们这些朋友还和当年一样交往甚密。虽然都已年迈体衰,走动不多,电话里却常有往来。

因为当记者的原因,我的朋友也不乏领导干部。当时的市委副书记熊清泉的夫人----吴沁沅大姐在燃化局负责宣传。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去吴大姐家。有一次碰上熊书记一家正在吃晚饭,我伸长脖子一看:比老百姓家的饭菜好不到哪里去嘛。吴大姐问我吃过没有?我说刚吃过。熊书记开玩笑说,“年轻人,过道门槛又能吃三碗。来,再吃点儿。”我也没客气,拖个椅子坐到了饭桌边。饭间,我们无所不谈,很是随意。后来,吴大姐成了省委书记夫人,我们就难得见面了。最后,联系也就断了。

与此相同的还有孔令志先生。他在江麓厂当团委书记时,我多次采访过他,和他成了关系密切朋友。1984年8月底,他当湘潭市委副书记时,还冒雨参加了欢送我骑自行车去武汉上大学的仪式。我从武大毕业回来后,他已是湘潭市市长。我除了开会或者采访碰见,和他打个招呼外,平时再没有其他交往。尽管他曾约我聚聚,我都没敢赴约。再后来,他调任邵阳市委书记、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我和他再没联系了。

我总觉得,不管怎样亲密的朋友,人家官当大了,你就不要再去麻烦他了。一来人家工作忙,没时间接待你;二来要避免对方以为你有什么事情求他;三来要防止别人说你追捧领导。

有人说我这是不珍惜“财富”,白白浪费了“资源”。我却从来没意识到,与政要、名流有联系是“财富”和“资源”。直到临近退休,我的认识依如旧故,没有提高。一位朋友开玩笑说,像你这种疏于发掘“资源”、经营“财富”的人,怎么能不“提前离岗”啊!

于是,我面壁反省,发现自己确实存在不善经营“财富”、白白浪费“资源”的问题。

“提前离岗”前,和我一起当兵的战友有的挂上了中将军衔,有的当上了省部级领导。我的武大同学中,有近半数在厅局级位子或省级媒体掌权当老总。如我的顶头上司、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等,他们都是享誉神州的“广电湘军”、“出版湘军”的领军人物。

长期以来,我从没把这些关系提到“财富”和“资源”的高度去认识,从没给当领导干部的朋友添过麻烦,只是从内心为他们的成功而高兴。

2000年5月中旬,我在长沙荷花园宾馆参加省广电局举办的采编骨干学习班,恰逢已坐上副局长交椅的武大新闻系同学作报告。会间休息时,我送了一本自己刚出版《新闻采访语言艺术》给他,他接过书,笑着说:多年没见了,找个时间聚聚吧。我连忙回答:不用了,不用了,你忙不赢。他关心地说:老同学了,有什么事情就来找我啰。

我怕麻烦人家,没有去找过他。直到“提前离岗”,始终没去找过他。

在我看来,朋友之间应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无需聚会于宴席舞厅,也无需天南地北,胡扯闲聊,更无需馈赠以大包小包。这样才是能够保持长久的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