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句号》缩编——第十四章(1)仰恩师小荷初露尖尖角

(2021-04-27 09:25:27)
分类: 传记



   《句 号》缩编

 

    第十四章1)

 

    仰恩师  小荷初露尖尖角

    出茅庐  误把学生当先生  



当第一缕晨光洒向珞珈山麓,承载着百年历史和文明的武大校园立刻焕发出勃勃生机。古朴典雅的宫殿式建筑与气势雄伟的现代化楼房交相辉映,挺拔的银杏和香樟、诱人的金桂和樱花、盛开的玉兰、嫩绿的小草,加上明镜般的东湖,使珞珈山下的武大校园更显得更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伫立在珞珈山顶,收入眼底的分明是一幅令人神往的巨型风景画。

                       《句号》缩编——第十四章(1)仰恩师小荷初露尖尖角  
 

利用提前到校的时间,我饶有兴趣地游览了珞珈山和武大校园,还写了一篇《珞珈山游记》。然后,我静下心来,全心全意地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一刻也不敢懈怠。因为,我很清楚,将近“不惑”的人了,进入大学殿堂的机会十分难得。我没有理由让时光白白流失,我要追回20多年前就该拿到的烫金文凭。

在武大学习的两年里,除寒暑假离校回家外,我几乎没有走出过校园。一方面,我不喜欢上街逛商店,更主要的是,我舍不得浪费了这比金子还宝贵的时光。仅有的一次游闹市,是最后一个学期的一个礼拜天,应几位同学之邀去汉口的六渡桥游玩。在商铺林立的步行街逛了大半天,我仅买了几包方便面。至于江城众多的名胜古迹,我都是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上浏览的。就连享誉中外的武汉长江大桥和“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还是骑单车上学时,从长江大桥经过,在桥头上远远观赏的。

不过,第一学期结束时,我和几位同学专程游览了坐落在汉阳翠微路西侧的百年名刹归元寺。据史料记载,这归元寺是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浙江僧人白光、主峰创建的。取名“归元”,乃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即归真,就是超出生灭之界,还归真寂本源的意思。归元寺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败屡兴。现存建筑,还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文化大革命”中,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保护下,寺庙才未遭破坏,宗教设施及珍贵文物得以完好保存。1973年以后,占地1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归元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归元寺最值得一游的是北院的藏经阁、中院的大雄宝殿和南院的罗汉堂。“数罗汉”是人们游南院的趣事。据说,游客任意从一尊罗汉开始,依次往下数,数到自己的年龄数时,这尊罗汉的身份、表情和动作,能够准确无误地昭示你的命运。

我游罗汉堂的时候,也兴致勃勃地围着罗汉数来数去。可每数到“35”时,这尊罗汉都愁眉不展。看样子这些罗汉们存心不让我增添什么乐趣。倒是寺院立柱上一幅对联给我印象极深:“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后来,我在《试析制定新闻法与消灭新闻失实》(见广电部《广播电视战线》1985年第5期)的论文中引用了这幅对联。

1984年秋,武大新闻系刚刚开办。系里的老师大多是从其他院系抽调来的,也有从各地报社、电台挖来的。他们各有资本,分别揣着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的文凭。

名牌大学的新闻系总要有几张在教育界、新闻界和学术界叫得响的名牌。为增强师资力量,学校从西安请来了号称“北甘(甘惜分)、南王(王中)、西北何”的重量级人物——陕西省社科院老院长、著名新闻学家何微老先生坐镇珞珈山。同时,特邀了一批国内外新闻界很有名气的大腕级专家、学者做特聘教授。像一代名记者、著名新闻学家徐铸成以及一些国内外知名的新闻界老前辈,都先后来校给干修班作过专题讲座。

记得,1984年11月16日至19日,时年78岁的徐铸成老先生给干修班学员作了三场专题讲座。徐老讲课虽有提纲,但无讲稿,也不作板书。偶尔,他的助手会在玻璃黑板上写上三两个字。别看徐老年岁已高,讲起课来思路清晰、条理井然,话语朴实,引人入胜。但毕竟是八旬老翁,牙齿掉得差不多了,嘴唇关不住风。不仅语速慢,而且吐字不准,还不停地流口水。一堂课下来,衣襟都被口水浸湿了。

生于1907年的徐老先生,20岁被委任为《大公报》记者。1947年赴香港创办《文汇报》并任总主笔兼总经理。50岁时率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访问苏联。后来,因《人民日报》发表《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而被迫离职。1981年后,徐老任《文汇报》顾问、报史研究室主任,同时兼任厦大、复旦、兰州、武汉大学教授。还担任过第一、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可惜,这位为新闻事业奋斗了65个春秋的一代著名记者,于1991年离开了人世。

还记得,有几次听美国新闻学者讲课,几位非新闻系的学生用英语向老外提问,与老外辩论。而我们干修班的同学却全靠翻译当贩子。怪不得,系里要为干修班连开两个学期英语课,给每个干修生发两本英语教材。虽然是从字母、音标学起,但进度快得惊人。好在我念初中时学过英语,依稀记得一些。因此,第一学期得了98分,第二学期也得了81分。可实际上连初中水平都达不到。对此,一些学员议论说,青年学生学英语是形势的需要,而干修班开英语课则是“形式”的需要。不然,怎么拿文凭啊。

头一个学期,除了英语、写作、中国当代文学和古代诗词欣赏等公共课程外,干修班还开了新闻理论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两门专业课。这是我很感兴趣,且花精力最多的课程,同时也是我收获最大的课程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