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创生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墨子巷幼儿园胡雪琼
(2020-08-12 08:40:46)在课程创生中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胡雪琼
借助黄晓晴工作室的平台我有幸参加了安庆市“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此次的培训中南京师范大学的王海英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丰盛的饕餮大餐。王教授通过生动的案例分享了以幼儿本位的课程创生,诠释一日生活中课程的价值,分享课程创生经验,指导教师如何去实施。
“课程创生、留白意识、微型课程、深度学习、弹性思维......王教授给出了一系列的关键词。何为幼儿为本?课程如何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所需要?如何追随幼儿的兴趣,审议的目的是什么?审议什么?
王海英教授提出:课程的立场要捍卫幼儿的权利,强化教师的支持,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以多个生动的案例分享,剖析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深度学习。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王海英教授从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基于案例的解读,剖析了深度学习的内涵。在案例“小小城市探险家”中,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城墙上的植物、城砖如何运上去的)审议幼儿的好奇心(是否是可以持续的),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索。
分析了幼儿深度学习过程:某个幼儿的好奇心——一群孩子的好奇心,围绕问题的讨论、扩散——猜测——使用工具探究——记录形成儿童海报。深度学习是以幼儿持续的好奇心为基础,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积极主动探索学习新的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知识迁移,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方式。
二、如何进行课程创生,推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王教授表示:课程的创生,需要契机。作为教师要重视一日活动的教育价值,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观察幼儿的表现,发现教育的契机。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等一日活动中,都可以推进幼儿的深度学习。王教授以《阳光、玻璃和影子》为例,分享了一位新教师如何追随幼儿的兴趣(发现地上的小人影子),推进幼儿的探究(给孩子一盒粉笔拓画出地上的影子轮廓),推动幼儿的深度学习(发现影子移动了,猜测影子趁别人不注意会偷偷的走,教师在玻璃门上增加一个倒立着的小人)。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深度学习无处不在,一次学习的结果是二次学习的对象。
分享我的一篇教育笔记:
《西瓜虫的秘密》
前几天在操场的花坛里发现有西瓜虫后,天气暖和的餐后时间,带着小朋友一起出去散步,小朋友总是请求我“我们去找西瓜虫吧”。小朋友们捡起枯树枝在厚厚的松针下翻找西瓜虫,被找到的西瓜虫被小朋友团团围观,在一圈小细枝的扒拉下仓皇地爬着,再变成小圆球,胆大的孩子会用手去捏起西瓜虫。
“你看我找到了西瓜虫宝宝”
“西瓜虫吃什么呀”
“西瓜虫真好玩,我一碰它它就变成一个小球,为什么呀?”
三、今后我们该如何通过课程的创生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教师如何去做,从哪里入手?
首先作为教师要确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重视一日生活的价值,从书面的知识转向生动的生活,从简单接受转向在行动中学习,避免只关注集体教学的现象,幼儿园课程内容应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与周围的生活紧密联系。目前我们的课程处在使用多套教材,制定教学计划,生成部分主题活动的阶段,江苏省的课程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之路,我们的课程建设也需要逐步实现的过程,在现阶段有既定的教学计划主题内容,也要有追随幼儿兴趣的课程创生课程,目前我们在课程创生中要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记录,鼓励幼儿去表达自己的猜测,实现幼儿之间的经验共享,为经验迁移做准备。
教师要结合幼儿发展的实际,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关注不同发展领域的关键经验,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内容。幼儿周围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文化、民俗等都是课程资源,在生活中发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实现生活的教育价值。
其次,“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教师与幼儿日常互动中应有的专业行为。因而幼儿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幼儿实际发生的行为,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感受其变化和发展,让自己的教育策略更为有效。这也是对于教师专业水平的考验,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要高度关注幼儿在园的生活环境,“以幼儿为本”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环境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环境的设计要更多的激发幼儿的参与,环境的布置要支持幼儿的需要,以促进幼儿的而发展为目的,而不应该是考虑教师的管理需要,环境的评价追踪幼儿的反应。
路漫漫其修远,通过这次的培训改变我对于课程的理解,在课程建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课程创生上我们可以开始积极的尝试,坚持幼儿为本的理念,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目标,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