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2020-08-12 08:22:06)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

六一幼儿园本部  叶易红

 炎热的夏天也阻挡不了我们学习的热情,有幸利用三个下午时间来大酒店蹭课,成了一名旁听生,其中王海英教授的《儿童本位的幼儿园环境设计及教师支持策略》和陈学群园长带来的《从健康成长走向生命成长》给我的启发和感悟尤为深刻。王海英教授从儿童本位的幼儿园环境,儿童本位的班级环境和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的创设等几个方面为我们生动、形象、全面的讲解了如何创设儿童立场的班级环境。

我们知道主题墙是主题课程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的一种呈现方式。怎样从以前教师一个人的主题墙到现在以儿童为本的儿童海报的变化就成了我们力求探索的方向之一。王教授贴切的介绍了儿童海报遵循儿童的发展逻辑,是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过程的记录与反思。是以幼儿自身为叙述视角,用幼儿自己的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呈现自己对主题活动的认识。我们应该以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为明线,以幼儿在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为暗线来呈现幼儿的经验变化和策略反思。从墙饰的变化中就能清楚的了解主题活动开展的情况,让每一个主题墙成为幼儿学习和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陈学群园长带来的《从健康成长走向生命成长》,分别从南京二幼的人文环境,园本特色,幼儿生活,园本课程等几个方面让我们了解了无论是幼儿园环境的打造、还是活动的组织,我们都感受到了南京二幼:生命孕育于自然之源,成长得之于和谐之境教育理念。其中分享的课程故事更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帮我梳理了课程故事和主题墙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课程故事是基于主题下源于孩子的故事,然后在主题墙上呈现孩子的学习过程,记录孩子成长的轨迹。

 通过这两个讲座让我想到了这学期我们班的主题墙创设活动。我们都知道要以孩子为主体,创设以儿童视角为主题的活动和主题墙,那么到底在主题墙中如何真正体现以孩子为主体,以儿童的视角去开展活动发现问题呢?于是我们班三位老师一起进行了尝试,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就生发于这点滴思考之后。

NO.1问题的缘起:你好,西瓜虫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一天早上我带着孩子在三楼户外开展晨间活动,孩子们对前几日修剪放在地上的树段很感兴趣,走路都把树段当成独木桥,这天当几个小朋友围着树开始尖叫:快来看呀,这里有一只虫子。韩一诺说,我知道,它叫西瓜虫。其他小朋友迅速围了上来。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西瓜虫,见孩子对西瓜虫如此感兴趣,于是,我们便把它带回了教室。

亲近自然、探究自然是孩子的天性,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教师的本职。当老师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时,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每一个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的西瓜虫课程就慢慢衍生,孩子们开始了探秘西瓜虫的主题活动。

NO.2虫虫问号站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们把这只西瓜虫带回了教室,更多的小朋友围上来,顺着孩子们的种种疑问我们一起衍生了主题的第二个版块“我想了解什么”,小朋友们把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记录画下来,然后依次分类粘贴在黑板上,通过这种简单的投票归纳,我们知道了大家最想了解的是:西瓜虫有眼睛吗?西瓜虫住在哪里?西瓜虫吃什么?西瓜虫有屁股吗?等。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问题,讨论记录后我们直接把这个版块直接纳入主题墙中,让孩子一看就明白,这是我们自己要了解的问题。于是,西瓜虫进入班上的自然角,成了孩子们的研究对象。孩子们每天都去观察和照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追随孩子的脚步,支持孩子的探究,引导孩子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第一天,带着满满的问号,决定把自己的问题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答案。

NO.3虫虫调查所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通过亲子调查,孩子们对西瓜虫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其中亲子调查表我设置的是开放式的,一边是画一画眼中的西瓜虫,另一边是你想了解什么,遵从孩子的内心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你就回家调查什么问题。调查回来后我们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初步经验。

利用家园共育的策略,孩子们了解了更多关于西瓜虫的前期知识,而爸爸妈妈们也掌握了孩子们学习动向。那么孩子们调查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呢?为了验证自己猜想的结果,孩子们风风火火的行动了起来。我们一起去寻找西瓜虫。

NO.4寻找西瓜虫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第一次老师带着我们分成小组在幼儿园里寻找

我们的身影出现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但是很可惜幼儿园可能是因为最近雨水比较多或者没有绿色植物草坪,并没有找到西瓜虫,最后我们在四楼的种植的土豆花盆里找到一只。孩子们的惊喜溢于言表。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第二次爸爸妈妈带我们在小区寻找

由于在幼儿园里并没有如愿找到很多西瓜虫,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于是大家决定回家继续寻找,孩子们再次把找到西瓜虫的地点记录下来:爷爷家顶楼阳台的花盆里,要走楼梯上去,小区车库里,下雨天的草丛里,还顺便发现了一只蚯蚓。奶奶家的厨房柜子里放盘子的地方。

主题墙的内容也追随着孩子们的的这些想法真实的记录着我们的课程故事。孩子们还得出西瓜虫喜欢呆在潮湿、阴暗处的结论。

书面知识可以给孩子完整的知识架构,但实践体验却能给孩子快乐的学习经历。当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猜想的结果后,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和快乐感是无与伦比的。

NO.5探秘西瓜虫

 西瓜虫有眼睛吗? 西瓜虫头上有什么?它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背部和腹部是什么图案……

有了想法,我们在自然角投放了便于观察(放大镜、手电筒等)和记录的工具,孩子们拿起工具开始了自己组的小实验,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原来的西瓜虫:孩子们画的并没有眼睛,有数不清的脚,其实我们大部分人一眼看上去也是这样的印象,通过通过小组探讨,个体研究后小朋友们证实了:西瓜虫有两只眼睛,两个触角,有14只脚,一边7只。有硬硬的刻,腹部有条纹。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就是这样一直追随着孩子们每一天的兴趣和问题,这天早上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NO.6西瓜虫怕什么?

早上来园,孩子们照样到自然角去看西瓜虫这个老朋友,大家突然发现死了几只虫子。伤心之余,大家又有了新的疑问:西瓜虫为什么会死呢?大家通过讨论后也记录了自己的想法。大部分人认为是被晒死的,我们班平时温度比较高。也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想家了,没有实物,怕水,怕打雷,没有泥土。于是我们做了两组实验;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实验一:枯叶遮阳,原来有7只西瓜虫,一分钟不到,只剩下2只,其余全部爬到枯叶下去了

实验二:老师的遮阳帽遮阳。原来7只,也是很快就剩一只在外面,大家集体都爬进了帽子。

实验验证了大家的第一条猜想,西瓜虫确实怕太阳,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就是这样在不断提出问题然后不断去验证,孩子们探索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不断收集、整理、交流与分享信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由于学期临近结束,西瓜虫的观察将告一段落,孩子们也一直认为西瓜虫待在瓶子里会不舒服,它还会想妈妈,于是在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同意后,几个小朋友来到了一楼户外,把西瓜虫轻轻地倒在手上,再放到草地上跟西瓜虫说:“西瓜虫再见了!”西瓜虫也一定能感受到孩子的爱吧!

就是这样的一种亲身体验感知在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中孩子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被触碰到它想妈妈了善良的种子也在此生根发芽

NO.6西瓜虫的日记

在自然角的观察中,孩子们对西瓜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有了探索之后,,我们进一步通过欣赏绘本《西瓜虫的日记》知道了更多的西瓜虫的知识粗浅的知道了什么是日记记录日记要写时间等。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西瓜虫日记创作,每个人通过画一画,说一说,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了一本本新的的西瓜虫的日记绘本。每天饭后孩子们三五成群自由翻阅,述说着自己的故事,好不惬意。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当主题墙爱上课程故事六一幼儿园本部叶易红

(图画解读1、左边第一个格子是西瓜虫在家里看照片,自己爸妈的结婚照和自己出生的照片。2、西瓜虫打开门去上幼儿园,房子是幼儿园。3、西瓜虫放假在家玩玩具。4、西瓜虫在幼儿园做手工。5、西瓜虫在幼儿园玩。6、西瓜虫看彩虹,在玩滑滑梯。7、西瓜虫的爸爸妈妈陪她在游乐园玩。8、西瓜虫在比赛跑步。9、西瓜虫回到家,看见爷爷奶奶在家做饭。)

NO.7未完待续……

西瓜虫的探索之旅告一段落,但是孩子们的话题并未结束,比如在孩子们的交流中,我听到了以下话题:我们给西瓜虫取个名字吧,西瓜虫拉粑粑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双善于听见的耳朵,去支持孩子,聆听孩子,我们的课程会不断延续下去……

反思:

一、主题的选择

关于主题不是老师要孩子做什么样的主题,问题缘起于孩子,开始于孩子,结束于孩子。更多的是孩子的话题为主线。我观察到孩子们最近感兴趣的事情发现西瓜虫,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活动。

二、墙面内容的展示

打破了传统的展示性主题墙的格局,让墙面变成课程,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记录。主题内容记录的是孩子们课程实施方式的过程。用儿童海报的方式来进行一种表征。在儿童海报的创作过程中,孩子为主体,强调的不是老师是怎么教的,而是儿童是怎么玩的,他是怎么围绕他的问题去探索和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就是我们的“课程”,它不仅让孩子成了这次主题墙的主体,更让孩子成了主题课程的生成、实践和构建者。

三、 给孩子做加法,给老师做减法

不需要额外再花更多的精力去为了布置主题墙而做主题墙。孩子的课程实施过程以儿童海报的形式去呈现布置上墙就是我们的主题墙。老师充当的是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

四、孩子能力的提升

在这场与自然的对话里,孩子们学习着合作、分享、讨论,学会了以实践来验证猜测,以调查结果来说服他人,学习精神和探索愿望都得以提升。

需要改进的地方:

墙的高度必须要调整到孩子能够够得着的高度,孩子们每天都要去看,给孩子一个好的观察视角,方便孩子自己去操作。主题墙不是一面墙,怎样更好的让周围的墙壁都变成会说话的环境,是我们今后要思考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班当课程故事遇到主题墙的故事,今天有幸聆听了两位教授园长对主题墙和课程故事的剖析,让我更加理清了今后努力和学习的方向。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倡导一种新教育文化和新环境文化,教师要追随幼儿、观察记录的学习过程;支持幼儿、探索问题的游戏过程;陪伴幼儿、形成海报的记录过程;从而推进幼儿良好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提升。我们要用儿童的视角有选择性的实施课程,儿童充分发挥游戏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参与到主题活动中去,不断的去探索,我们相信,只有让儿童更多地参与主题实施过程,才能更好地获得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