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记忆--春耕
孙会昌
今天出门看到一台一台的农机春耕于农田间,惊叹这翻天覆地巨变的同时,不由得令我思绪回到了35年前。
1987年,农业机械化仍没有完全普及,拖拉机很少,农村几乎还是依靠牛马驴骡耕作犁地、运输。
提起耕地,大多数人并不陌生。特别是对农村人来讲,生生息息都离不开耕地、播种和收获。记忆里的犁地总是伴随着泥土味,但却有一股清新气息直逼胸腔。
“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干么咱干么。”这是我村老人常说的一句俗语。
我和爷爷吃罢早饭,套上牛车,装上犁耙,把在二叔家借的另一头黄牛栓在车厢上,爷爷坐在耙上扶着犁,我侧坐在牛车左前方驾驶位,一声“驾”,迎着春风旭日向黄圈(quan)家后责任田进发,一路上我哼着张德兰的新曲《春光美》,双脚垂在左车轮前,随着牛车前行的晃动有节奏的快乐摇摆。
一路看到,早已有勤快户整好的好几块土地了,到了黄圈家后东西地头卸完车。爷爷说:“今年该铰着耕了。”我便把犁摆在北地垄南侧,犁头向东的位置。
地分两种耕法:铰耕和扶耕。定好深浅度,套上两头牛,接好撇绳,把撇绳挽在犁把上,左手扬鞭,两牛并排拉犁就可以耕地了。我对自家的牛熟悉的很,所以让它领墒,领墒的牲口比帮套的要累,技巧在于控制好它,盯住领墒牛的左牛角,对准地那头的参照物三点成一线。发现牛角一偏,马上用撇绳调整过来,其它不用管,保准犁的直直的。我将开始的第一犁向里翻,到地头倒回来都向外翻,最后,地中间有个墒沟,要向里各翻一犁就行了,这就叫铰耕。地中间开墒,第一个来回,土向两边翻,然后都向里翻,这就叫扶耕。耕一遍地,就要换一次耕地方式,否则,土地会不平,要么地两边低,要么地中间低,不利于灌溉。
犁地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犁铧插浅了,达不到翻耕的目的。犁铧插深了,容易损坏犁,更易伤害到牛。一去一来,要不留死角,还要注意绕过田间的石头。犁手反应要快,决断要准。假如遇着暗石,犁手要及时拔出犁,否则铧会折损。
两头牛拉着犁,我右手扶犁把,掌握着犁地的深浅和方向;左手持长鞭,一声吆喝,牛低头奋力前行,犁便开始缓缓向前移动,三十遭下来,再犁地头,地头的土,全向地内翻。约两个半小时,二亩七分地耕完。
歇息了二十分钟,爷爷看了看耕地的墒情说:“现在耙整好!”因为地湿耙早了会成泥块(也叫湿坷垃),耙晩了成了干坷垃,所以要先凉一下,看着翻起来的土有点发白时,耙正合适。如果耕地干,
那就早耙一遍,目的是保住墒情。
我把犁卸下换成耙,人站在上面控制着牛把地耙平、把土耙细、把杂物耙出来。耙是用较重的枣木料做成,两端一样宽象梯子状,带有长铁钉的农具。耙地也是耕地之中的关键,它关系到整块耕地的质量。站耙更是项技术活,站不稳就有可能掉到耙下面的危险。所以,有的人好几年都耙不了地。这里边学问也不小,我双脚分开站在耙上,右手提住栓在耙上的稳定绳,上身稍向后仰,左手抓撇绳和牛鞭,要全神贯注。人、牛、耙合一,上身左右慢晃进行耙地,耙出曲线为佳。
地要耙三遍,第一遍,起到挤压的作用,这样不会将大的土块翻在上面。第二遍,把土块碰开耙细。笫三遍,耙平耙细。每耙一趟要压住前一耙的三分之一,实际上耙三遍就相当于耙四五遍,千万注意不能漏耙,漏了还要多耙一个来回,更不能把地埂耙了。这几道工序陆续完成,地才算彻底耕完。爷爷看我17岁就能熟练的操作,夸赞道:“嗯行,小子是个好把式”。
新耕的土地,弥漫着泥土的馨香,就像新铺的被子,平展在大地上,静候着一粒粒种子的入住,睡眠,醒来好发芽。
孙会昌,男,现年52岁,原籍:聊城东阿县。现居:济南市平阴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齐鲁书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百姓学习之星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