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间故事 |
一个真实的韩复榘(二)
文/田怀友
有关韩复榘的笑话很多,而且大部分笑点很高。
人们为什么要编派这么多韩复榘的笑话?韩复榘真像民间传说的那样,是一个杀人如麻,草菅人命,胸无点墨的草莽之徒吗?
历史会歪曲一个人,并且会让被歪曲者永世不得翻身,韩复榘就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有其自身原因,也有特殊的历史背景。
韩复榘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个秀才,还是当地很有名望的私塾教师,韩复榘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严格的教育,学习非常优秀,并且志向高远。19岁就参军入伍,凭着一身本事,屡立战功,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为冯玉祥帐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37岁就成为河南省主席,成为称霸一方的封疆大吏 仅仅用了一十八年,应该说古今中外、上下千年能做到的屈指可数,实属一个千古奇才。
韩复榘从一个普通士兵到一个省政府的主席是冯玉祥 一手提拔起来的,冯玉祥是韩复榘人生道路的伯乐、知己、恩人。因此,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情同父子。韩复榘也常对人说:“冯先生于我,如同亲生父母。”所以说,冯玉祥最了解韩复榘的为人和才能,冯玉祥对韩复榘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先让我们听听冯玉祥是怎样评价韩复榘的。
《冯玉祥日记 》1938年1月19日至30日对韩复榘的评价:
1月19日:一 、国人皆曰可杀而杀之 , 此固为至公至正之裁判 ,无能幸免者 ;
二 、凡事应从大处、重处、公处着想 ,而应将小处 、私处 、轻处摒弃。
三 、舍此而外 ,余尚应当自责者:
1 、余不认识人 ,徒自提拔 ;
2 、余之教育不良 ,表率无状 ,有以致之 。
1 月 2 6日 :“七时集合诸人为之讲 ` 韩向方之死 ’ 。
“ 一 、韩之出身——在滦州革命之时, 韩亦为身与斯事之列兵 。……列兵之中毅然剪去发辫 者 , 韩氏为列兵中之第一人 。……民国肇始 ,新军成立 , 韩复至北平充新军排长 ,是以对余之印象颇深。
二 、韩氏之生平——…… 综观其一生事迹 , 无不表现其偷巧欺骗之手段与行为。 至最近中日战争始端 , 余督战津浦 , 以沧州吃紧, 乃电请蒋先生令韩派兵二师进援沧州 , 本应于十二日至十五日出动 , 而韩非特未即进 兵 , 且电委员长谓前方庞 (更陈 )李 (必蕃 )兵力已足堪应付 、敌情亦甚空虚 , 以将领意见不一 , 并非亚须援兵 , 遂按师不出。
至三十日沧州早经沦陷, 始派一旅兵力进 德州 , 而蒋先生亦遂不复余之命令 ,仅谓前方情况此 间不甚明了, 该部将相机进取 。 更甚者 , 即山东既告紧急 , 既不许中央军过境 , 复不与人交绥 ,…… 蒋先生遂派蒋伯诚赴鲁甘言劝喻 , 得以维持现局 。
三 、 此次致败之原因——韩之所至此地步 , 得此结局之原 因 , 不外下列诸点 :
1 、 教育太少 ,根基太浅 ,知识太低 。
2 、 不听良言 ,不用好人 ,群小包围。
3 、 利令智昏 ,进为死路 ,退为活路 。
4 、 余对此事之看 法——韩既 押解来此 , 多人 即纷纷 电余 , 请为 之缓 颊。 然余 皆置之 不顾 。 因一 则 不可 因私 而 废公 , 因小 而失大。 一 则吾 人 固宜静候 政府之处理 , 自 知吾 人之 言不足 为之 助 , 反 贻他 人 以 口 实也。 仅慰其 部属诸人 , 宜 趁敌人 空虚 、 长 官被 困之机奋勇 出击 , 即所 以爱国家 , 救长 官也。 事既处决 , 则 可 谓 国人 皆日 可杀 而 杀之 , 他无 所 言。 ”
一个投机取巧,为人圆滑,做人不忠,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韩复榘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冯玉祥对韩复榘的成见非常深,评价非常差。
人们不禁要问,在情同父子的背后是什么原因让冯玉祥这样评价韩复榘的 ?一是由于性格和治军理念的不同,韩复集与冯玉祥存在不小的分歧。
冯玉祥治军严格,“常见他与士兵同食”。而韩复榘则“受不了冯的严格约束”,“韩在河南省主席任内,纵欲自恣,与民团军副司令何其慎聚赌包娼”。
二是,冯玉祥是旧军队出身,身上难免沾染上一些军阀习气。对手下将领,动辄打骂,令人难堪。
一次,在军事会议上,韩复榘对冯玉祥提出的军事部署提出异议。冯玉祥很恼怒,当场严厉训斥,喝令他“滚出去”;不仅如此,冯玉祥还在会后找到韩复榘,给了他一个耳光。
韩复榘是冯玉祥心腹爱将,冯玉祥对他都要打就打,要骂就骂,更何况其他人?韩复榘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这样的羞辱,以他的个性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只待时机成熟,最终在关键时刻的“中原大战”弃冯投蒋,导致冯玉祥一败涂地,退出历史舞台,隐居泰山。
田怀友,山东青岛人。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国内报刊及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