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坛诗话 |
人们反对战争,向往和平,是因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和痛苦,还有那无尽的心灵创伤。
战争题材不好写,场面宏大,事件众多,即使中长篇也有个布局安排和构思的问题。小小说只有1500字左右的场地,在这么小的空间内,要想写出并写好自己想表达的,这就更考验作者的功力,如何写,就成了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王若冰的小小说《魔鬼的忏悔》,放弃战争场面,也没有选择哈霍利的《德军剩下来的东西》那样的视角,而是从一个二战老兵的晚年生活讲起。比较而言,这种视角更能触及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激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主人公卢卡斯,今年已经97岁了,是一位参加过二战的德国老兵,在他的晚年,他深深陷入了忏悔中。而养老院里的护理员艾丽莎却由于偏见(她认为参加过战争的人都是魔鬼)对他的态度很不好,这就直接造成了卢卡斯心理的障碍扭曲,使得他的性格变得古怪又刻薄。实际上,卢卡斯19岁之前也有着自己的正常人生。19岁的时候命运拐弯儿了,他被强制进了部队,才有了后来的人生经历。当时19岁的卢卡斯正在跟一个犹太姑娘谈恋爱,部队知道后命令他必须要杀掉那位姑娘,因为当时德国纳粹正在对犹太人进行疯狂的大屠杀,作为一个德国士兵,他是躲不过去这一关的。当他把枪对准那位姑娘的时候,他哆嗦着,手心出了汗,在被一次次的催促着开枪时,他还是按照他们事先的约定,保护下了那位姑娘。
在这里,人性的善良人性的美好一览无余,卢卡斯是一个正常人。
至于卢卡斯的忏悔,这正是战争对人的伤害。在战争中,个人要服从集体,下级要服从上级,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而当战争结束后,所有的身体创伤和心灵伤害却全要由单独的个体来承担,这是多么的残酷,多么的现实!
具体到这篇,卢卡斯的晚年生活是如此的孤单孤独,“一直坐在轮椅上,树皮一般的脸,被纵横交错的皱纹覆盖得看不出表情”,“他无儿无女,入住30年来没有一个朋友家人来看过他”,使得他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一个性格古怪又刻薄的人。
作者对文中两个主人公的塑造都比较成功,为他们各自的行为作了客观上的叙述铺垫,使得这两个人物都很有立体感,让人信服。
内容上本篇可以分作两部分,前边的部分叙述了卢卡斯和艾丽莎那不友好的相处,使得卢卡斯性格古怪又刻薄。转机出现在“我”的出场,“我”出现后,卢卡斯看到“我”不是艾丽莎,“嗯,果然不是艾丽莎,谢谢你”,心理障碍解除了,卢卡斯又回归了正常人,于是答应一起出去走走。在花园里,卢卡斯看到无忧无虑的鸭子,感慨它们的自由自在,感叹自己内心里那沉重的思想包袱,不由得絮絮叨叨地说了出来,当心中郁结的块垒释放,卢卡斯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睡着了。
医生说他活不过一个星期,可三个月过去了,他还活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使他死不瞑目!他想进天堂,想让人们知道他除了是魔鬼,但,也有天使的一面,只不过由于艾丽莎对他的偏见,使得他一直没有机会释放他的情绪,现在他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也写出来了,情绪释放了,心情轻松了,他安静地闭上了眼睛,睡着了。
当艾丽莎看到卢卡斯的那本自传体后,沉默了,最后她决定将他的记录翻译成英文出版。“当艾丽莎将《魔鬼的忏悔》送到‘我’手上时,她竟然呜呜地哭了。”
根据前面的叙述,主人公艾丽莎也许是当年卢卡斯救下的那个姑娘,也许不是,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卢卡斯释放了自己的情绪,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还原了人性的本真,没有遗憾了。而艾丽莎也恍然大悟良心发现,明白了卢卡斯,明白了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她才呜呜地哭了。这个“哭”,也许是为自己的过往,也许也为卢卡斯吧。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参加过二战的德国老兵的晚年生活状态和心灵忏悔,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大的主题,这再一次证明,小小说的特质,是以小见大,睹微知著。
王小宁,作品散见《百花园》《金山》《天池小小说》《微篇小说》等报刊,并入选各类年度选本,多次获奖。
2019.3.26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