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坛诗话 |

一个作家,笔下所涉及的领域越多,写作思路越是开阔。作家应该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一些的。但一个作家所涉的文体再多,依旧会有一种独有的属于作家自己的文学气质,弥漫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河北邢台作家丁肃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散文、小说、随笔、评论,可谓样样涉足,迄今已出版小说、散文等专著文集多部。以悲悯之心,平民情怀,描画世间一张张不同的脸,写尽世情百态。是丁肃清的文学追求,也是他的文学标签。
小小说与短、中、长篇小说,与诗歌、散文相比,它是一种发轫于民间亦成长壮大于民间的文体。其天然的大众性与亲和力,赢得众多读者作家的青睐。丁肃清的平民情怀,在他的小小说里可找到最好的注脚。
有作家曾坦言,小说家的责任就是要向读者奉献人物,小说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描写人物的艺术。这话虽有失偏颇却也不无道理。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小说流传到最后,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还是作品中的人物。如鲁迅笔下的阿Q,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汪曾祺笔下的陈小手,冯骥才笔下的苏七块……光阴流转,这些人物形象却依然鲜活如初,活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里。能在文学的艺术长廊中,留下一两个让读者记得住的人物,也就成了很多作家毕生的追求。
丁肃清尤擅描画人物,也可以说,他的小小说,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人物来串缀支撑的,他写小小说其实就是在写人物。一百个人物,要拒绝其脸谱化,写出一百种不同的个性,于作家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丁肃清却凭着他的文学的“第三只眼睛”,把人世百态尽收眼底,借助想像的翅膀,把思想自由放飞,创作了一系列小小说佳品。一生都在对爷痴痴思念的珍奶,与孤独寂寞清苦相伴的深山植树老人,三角街为见义勇为又特立独行的出租车司机大壮,不惧权威忠于职守的虎子……悲欢离合苦乐交织的艺术世界里那一群鲜活的人物,都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墙上的图画》巧妙借助“墙上的图画”,来描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感情。爷早年去世,珍奶一次又一次重复着那一段不知讲过多少次的往事,直至把“我”讲得心烦。一只失侣的羊对着墙上挂着的羊皮舔舐,后来把羊皮拿走,它竟对着曾挂羊皮的地方凄叫,不住地舔着那面墙,直在那里舔出一幅血迹斑斑的图画来。珍奶与舔墙的羊,因为一次亲人之间的普通重逢,被巧妙自然地连结到一起。以羊的痴情一次次的舔墙,来映照人的执念的回忆与诉说,彼此映照,尤为感人。
一篇小小说作品,叙述一段故事,或者塑造一个人物,成败之处往往在细节。小说的故事、人物皆可虚构,但细节与情感不能虚无,它必须是真实的,来自生活,发自内心。丁肃清这篇小小说,用一处细节把通篇点亮,直击读者心扉。就是羊在贪婪地舔墙的画面:那只山羊“咩咩”地叫着猛然窜出,蹭在那墙上,在皮毛留下的印迹上猛舔:“沙—沙—沙”青砖上的沙粘落地。一只羊尚且有着如此深的失侣之痛,何况多年守寡的珍奶。从某种意义上讲,珍奶一次又一次的回忆与讲述,不就是在自己的心灵上绘一幅血迹斑斑的图画么?
《一个人和一幅画》似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将那一片连绵葱郁的大山,大山上孤独的种树老人深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篇小小说曾入选小学义务教育六年级(冀教版)语文教材。“这里的山不高,但山梁很密集,拥挤成一道一道的皱褶。山上的树多,郁郁葱葱、漫无边际地绿着,绿色的山和蓝色的天在遥远处衔接成一条线。”开篇的场景描写,开阔辽远,为下文种树老人的出现作了一份自然的铺垫,也垫定了通篇的抒情基调。
一位老人,几十年来,守着那片大山,不要任何报酬,心甘情愿与寂寞艰苦为伴,在那里栽树种树绿化荒山。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动辄以金钱来衡量一切的的时代,老人的出现无异于一股来自山野的清新之风,瞬间吹散人心头的层层物欲笼罩,带给人久久的感动。
作家着意刻画这位种树老人,从其言行、外貌等种种的正面与侧面描写中,憨厚淳朴又坚忍的老人形象就有了油画般的立体效果。写他栽树,“挖坑”,“放坑里细细地端祥”,“拥上土”之后,“两只手执著地拍击”,“再然后坐在小树旁独自乐着”。一连串的动作,生动鲜活地将种树老人日常劳动的一个场景描绘出来。写老人吃饭:“老人也解开一块粗布,取出了吃的。那是一大块黑黑的、干硬的窝头。他‘咯嘣、咯嘣’地,使劲地啃、啃着……”老人生活的艰辛尽在其中。写老人的那一双手尤为感人:“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啊!粗拉拉的,黑黑的,有棱有角的,看上去像两块石头。他手指头的每一个关节,都裂着口子,留着干了的血痕,或正在流着红红的鲜血……”那双手是老人几十年在山种种树的一份见证,也是文中升华主题的一处细节。朴实流畅的语言,细腻感人的细节描写,加之以适当的环境渲染,种树老人的形象在这些具体可感的描述中,一点点生动饱满起来。
丁肃清曾说,他笔下的人物大多都不完美。其实生活中原本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三角街》里的乡下出租车司机大壮,在三角街遇到歹徒持刀抢劫银行,他开车冲上前勇擒歹徒,原本是一桩见义勇为让人称赞的事。如果按着某些爱塑造“高大全”人物形象的文学套路,作品的重点笔墨该放在大壮如何的英勇与无私上,丁肃清却不这样写,他让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了一个大陡转,为了争得应属于他的荣誉与奖励,他去找县长,甚至为此放下手头的生意还打起了官司,给读者留下了再三咀嚼的意味,这一陡转,不同凡响。
小小说作家在千把字的篇幅里,应该有翻三番甚至翻四番的本领,如此以来才能不断地带给读者阅读惊喜。一个大起,一个大落,之后,是又一次腾空而起,大壮打赢了官司,却把那笔好不容易争来的奖金捐给了残疾人协会。
“佛争一炉香,争过来这口气就行了。”大壮说。这个结尾,实出人意外,却将大壮这个人物的精神风貌悉数勾勒出来。大壮之前的做法也有了合理的注脚。真英雄被社会忽略,为宣传需要又大加吹捧赞美一些人,官场上敷衍与不务实的工作作风,都在刻画大壮这个人物时暗隐在文中,使这篇小小说有了更深的社会批判意义。大壮的所作所为,多出一种悲壮感来。
丁肃清本身的职业是一名教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他笔下的人物身上,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但总体的精神风貌却是基本一致的,他们有着坚强的、乐观的、执著的、充满了正义之感的本色。读他的散文、小说,可视为文辞并茂的文学读本,亦可当作为人处世的一种心灵体验。
2019.1.27日晚兴安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