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摘要:刘索拉小说《你别无选择》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一部代表作品,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及非情节化的处理方式,借用隐蔽的叙事视角和象征意象,深刻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心理,是一部值得阅读的现代派文学作品。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发生,在80年代初掀起了一股热潮,并在当代文学的实践中留下了印痕,如“文革”期间的“地下”诗歌,
80年代初的“朦胧诗”,王蒙的小说《蝴蝶》、《春之声》、《夜的眼》,高
行健的话剧《绝对信号》等等。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文学的发展和调整,与“现代派”相关的先锋文学探索集中出现,从而引发了当代文学中“现代派”文学作品的涌现,如“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及“先锋小说”等。注重个体心理的表现、“意识流”叙事的运用及荒诞、象征、变形的现代技法的采用,成为这一时期“现代派”小说的主要特征。
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就诞生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小说在创作中采用了现代性的表现技法,不仅在文章的创作形式和手法上是现代派的,就连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主题的风格也完全与正统的常规背道而驰,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现代派的标志性小说。但是,中国的“现代派”小说虽然在创作形式和技巧上努力向西方学习,但与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品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在努力借鉴西方文学创作中诞生的,也必然会带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本文就对该小说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加以分析。
首先是“意识流”手法的借鉴。小说《你别无选择》在人物心理的表现上,使用了意识流和非情节化的方法,注重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美国的威廉·詹姆斯于19世纪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他认为人的意识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随意流动的。而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是以人物的意识为叙事结构的线索,将人物的思想、感觉、情绪与自己的所看、所想的场景交叉着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意识的目的。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李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固守艺术法则的贾教授进行了反抗,对艺术教育现存的格局进行了质疑和讽刺,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持蔑视、嘲讽的姿态。在小说开端就写到李鸣想退学,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表现,当王教授告诉他“你别无选择,只有作曲”后,他就用“睡在被窝里”
这种奇怪和不寻常的举动,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表达了厌烦和失望;为了抗议贾教授所谓
的“对学生从生活到学习的一切正统教育”,他撕毁了自己的作业本;在一次次不间断的考试中,李鸣顿悟出:“根本无所谓对错,反正你永远也无法让贾教授说对。”在小说的最后,李鸣用嘲讽的态度分析了自己“身体太健康、神经太健全”的病状,并宣告了自己与这些令人厌烦的贾教授式教学的诀别。
小说中人物众多,头绪复杂,却没有像传统小说一样以一个主线索来引出故事的情节,而是借用意识流手法,在一个个细节拼起来的画面上,展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他们充满了激情与梦想,却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感到无奈和失望,从而呈现出一种颓废的精神状态。
意识流手法的借鉴,必然会使作者在处理小说的结构上采用非情节化的方法。《你别无选择》在小说结构的运用上借鉴了“后现代”的创作方法,整个小说的结构被分解为零散的细节,小说中的逻辑思维和人物话语跳跃性强,字句之间的联系性比较小,小说的叙事结构完全背离了整体性的叙事。作者在小说中不仅仅是用零散的画面来表现大学生的生活细节,更是把学生们的内心图像也堆积在一起,以一种无序的结构形式来描写大学生的生活、思想,既没有褒扬,也没有讽刺批评,只是在平静的叙事中展现真实的大学生活及大学生心理。
其次是叙事视角的现代性。叙事视角是指叙事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将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完全掌握文本中故事的发展中和人物的关系;内视角是指叙事者借助小说中某一个人物的意识和感觉,通过人物的感受来表达一切,这样的叙事视角带有一定的主观感情;外视角则是指叙述者是一个毫不知情的故事外角色,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因此借用外视角的叙述往往是比较冷静和客观的。小说《你别无选择》就采用了外视角的叙事形态,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心态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而这
一外视角是对传统小说中全知视角的根本反拨。
作者在小说中将李鸣的视角作为自己的叙事角度,使叙事抛却了主观感受,从而反映出小说背离传统的特征。小说的第一句话就写到:“李鸣已经不止一次想过退学这件事了。”紧接着又提到:“自从李鸣打定主意退学后,他索性常躲在宿舍里画画,或者拿上速写本在课堂上画几位先生的面孔。”而王教授却说:“你老老实实学习去吧,傻瓜。你别无选择,只有作曲”,虽说这些话语都是针对李鸣而言的,却又让人感受到这些话是针对大学作曲系的所有学生的。我们很难找到小说《你别无选择》中的叙述者是谁,刘索拉在小说的叙事中也常常把叙事者的第三人称的外视角与故事人物的内视角交叉进行。从而使得小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小说中某一个叙述者眼中看到的“事实”,更是小说的叙述者所观察到的社会“现实”,从而达到作者在创作中所追求的还原真实的现实
作者简介:尹苗(1985-)女,山东泰安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文学评论
在借鉴中创作
———探析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现代性
尹苗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文学评论
16
世界的目的。
再次是象征意象的运用。运用象征意象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而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现代派”文学代表作的小说《你别无选择》也不例外,小说中有两个有代表性的象征意象就是:李鸣整天“睡在被窝里”的举动和考试时出现的“T-S-D 功能圈”。
李鸣在这篇小说中整天“睡在被窝里”,这一举动不同寻常。在李鸣看来,贾教授的那些准则“从第一次出现时就已经走了样,反复出现后已经面目全非”,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背诵和实行,于是他选择“永远这么躺着,哪怕躺到毕业,躺到老,躺到死”,从而表达了李鸣厌学的悲观情绪和变态的心理。直到小说的结尾,当得知同学森森的作品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后,李鸣从自己的被窝里爬了出来,为了观看参赛作品的公演,他“破例从床上爬起来坐在最后一排最边上的一个角落”,并因为“森森的作品获奖之事从被窝里钻出来后,就再不打算钻进去了”。可以说是森森获奖的音乐作品带给了李鸣希望,从而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因此,这一“睡在被窝里”的意象,象征了李鸣对贾教授旧有的教学形式的反抗,对真正的艺术创造的追求,是小说中所体现的当代大学生消极情绪的集中体现。
小说中的另外一个象征意象就是学生们在准备考试时出现的功能圈---T-S-D。这个功能圈捉摸不定的象征意义,给读者一种神秘莫测的阅读感受,也暗示了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的不知所措的情绪。“李鸣想把它撕了,可小个子拦住不让。小个子跳上讲台,告诉大家,牢记功能圈,你就能创作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世界上最最伟大的作品就离不开这个功能圈”。而作曲系的学生面对自己的选择,都表现得有些神经错乱,特别是同学孟野要被迫在妻子和音乐之间做出抉择,但是世上并“没有没有音乐的地方”,仿佛总有一种力量在召唤他们,搅得他们痛苦不堪、不得安宁。
小说《你别无选择》以其变形的人物形象、夸张的故事情节、难以分辨的叙事视角、不可捉摸的象征意象出现在中国“现代派小说”中,虽然中国当代“现代派”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厚底蕴下,出现的借鉴西方“现代派”创作技巧来表现当代人们思想意识的作品,也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阅读故事,他不希望自己的前世是个人,在他眼里,人没有一个是自由的,他希望自己是天上的鸟,哪怕乌鸦也好,扇着翅膀翻山越河,四海为家。他悔恨自己不该说自己鸡鸡长得俊的话,否则祖母不会笑死。在祖母灵前,他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报了一回灯名,然后呜呜哭了。“于晴秀没想到,在乌烟瘴气的街市间,在狂风暴雪的鞭打中,儿子混成人了。”喜岁跟着父亲去给那些被隔离在火车上的人送饭,每每受火车上孩子所托带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总是有求必应。为了过小年给灶神的骑乘弄干草,喜岁踏入了被隔离的火车车厢内,却感染上了鼠疫杆菌。
傅百川和于晴秀都是美的化身,一个是玉树临风,有魄力有能耐的儒雅男子,一个是有才气有性情的精灵女子,都遭遇生活的不幸,却又都显示出美善的人性光辉来。傅百川不离不弃疯妻,对于晴秀关乎情止乎礼;于晴秀失去亲人却坚强生活,温润如故。王春申是个生活的失败者,孩子都不是亲生的,老婆一个不如一个,但他坚韧地活下去,怀揣着对谢尼科娃的爱恋。喜岁作为迟子建笔下经常描写的儿童形象,聪明、天真、纯洁,喜欢自由自在,在俗世变故中逐渐长成,却遭到了世界重重地一击,让人感喟不已。他们不幸,却温暖而美好。虽然是一场大灾难,让人心生对死亡的恐惧;虽然也有不美的人物,比如纪永和、翟役生、周耀庭;虽然大部分日子沉闷混沌,但由于有于晴秀这些人,我们发现了真善美在闪光,在大灾难的不幸中他们越发显出人性的光辉,这是人类生存的生机和活力,是战胜一切灾难的力量。由此可见,《白雪乌鸦》只是借住了一个大灾难的背景,其内核仍是作者所秉承的那种在辛酸艰难中发掘美好人性的信仰,这不仅仅是一种辛酸的幸福,更是生命得以生生不息、一切春回大地的生机和希望。
辛酸的幸福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幸福,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辛酸生活中的美好人性是作者坚信的生命态度,也是她创作秉持的审美方式。苏童就曾评价迟子建,说关注人性温暖是她叙述的信仰。并且她自己说过“如果一个作家的生活过的无滋无味,那么写出来的东西也必然是乏味的”,真的是文如其人。真善美的人性赞美,与作者精灵般的性情分不开,让我颇有感触的是,不仅她的创作中,语言文字很有灵气,就连她为外婆守灵时,写她外婆,她同样用了优美的描述“那晚的月亮是个新娘,飞来的彩云则是她的嫁妆,外婆可能是在这个日子变成了一个花季少女,争着做月亮的伴娘去了。”“想着外婆停灵地明月这下,飞雪之中,想着她一手抓着把好月光,一手抓着把鹅毛大雪上路,天宫的门,该不会叩不开吧。”这样的句子,用在现实中自己挚爱的亲人身上,可以想见作者是如何灵性、雅致了。也正是缘于她那真诚美好的生命态度,没有因生活的变故而面目变形,才拥有那种气定神闲、温暖明亮的好看模样。
注释:
迟子建.珍珠(后记).白雪乌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迟子建.白雪乌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王薇薇,迟子建.为生命的感受去写作-迟子建访谈录.作品[M].2007,(8)
迟子建.珍珠(后记).白雪乌鸦
2018.12.5日早5.28分于兴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