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探析一黄蕊

(2018-12-05 03:08:43)
标签:

杂谈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探析一黄蕊

摘要:迟子建小说以展示和呈现东北原始、神秘、丰厚、雄浑、壮阔、苍劲和悲凉的独特历史和风土人情而著称。她用灵动、绚烂的笔墨来描摹自然,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来抒写情爱,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情趣盎然而又温婉细腻的艺术世界。迟子建的小说描摹自然的语言是独特的,色彩缤纷地描写景物,灵动鲜活地描写动物,以回归人性的写作方式,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自然,作品处处充满着生机;迟子建小说抒写情爱的语言也是独到的,她细致入微地描写细节,真实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用温婉细腻的语言述说着人间的真爱,作品时时洋溢着温情。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语言

绪论

迟子建从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在这20年中,迟的作品蕴涵着执着的乡村自然气息,从她那些乡村主题的创作看,更富有环境和文化思考的意义。她那对人性的关怀,对民众的关注以及宁静而又理性的创作态度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文学评论者。

有研究者对迟子建的小说思想、意境和感情色彩等等进行了探析,认为迟子建的小说对子建的故乡和自然有种依恋,并通过人性的语言来描述,且她的小说还要给读者展示一种温情的意境,要摒弃现代文明物质生活的杂质,表达一种对自然原始的向往。她相信, 人类的温情是苦难人生中的亮色, 写作中营造的温情犹如寒夜尺头的晨曦, 温情的力量同时也是批判的力量。

迟子建笔下的自然是具有灵性的大自然,是被赋予了性格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对自然的人化包含着浓厚的精神内涵,自然成为作者精神安憩的家园。她凭借对白水黑山的挚爱,凭借童年记忆,怀着一颗真诚的充满奇异幻想的童心,去抒写故乡的风物人情和自然之美,感悟万物之灵性,感悟人生之真谛,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柔美,形成了诗化的创作风格。

总之,迟子建的小说带来的是一种温馨而又朴质的感觉,这正是她创作的主

题意境决定的。

几许年来,读者对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研究是较为零少的,主要是对其小说意境的探析。本文研究的是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具体的指出其小说对自然事物的语言、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语言探析。

迟子建小说的语言特色探析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迟子建是一位不可忽视、成绩卓越的女性作家。她以或清冽或沉重或明净或忧伤的别致笔触和精彩凌厉的语言,展示和呈现东北原始、神秘、丰厚、雄浑、壮阔、苍劲以及悲凉的独特历史和风土人情。在迟子建小说中,“自然”和“情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迟子建的艺术果园里,‘自然’和‘情爱’就是其中的两根主藤,它们深深地扎根于白山黑水,生机无限,从而分散出各种枝蔓,结成一个个果实。”[1]她用灵动、绚烂的笔墨来描摹自然,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来抒写情爱,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情趣盎然而又温婉细腻的艺术世界。

一、描摹自然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自然是小说世界中不可缺少的空间元素,但是在一般的小说中,描写自然只是为了烘托人物、主题、环境,自然只起陪衬人物角色的作用。而在迟子建的小说中,自然往往就是被赋予了性格的、与人联系紧密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自然摆脱了陪衬次要的地位,获得了主体性的地位,成为其艺术世界的重要部分。正如普列汉诺夫在论及托尔斯泰关于自然的描写时所说:“自然在我们的伟大的艺术家的笔下不是被描写出来的,而是活着的。有时候自然甚至是故事中的角色之一。”[2]迟子建小说中的自然就是如此。“她总是以风景和动物作为依托,展现一种“拟人化的现实”。她倾心聆听自然界中动植物的语言,认为“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它,把它们视为虚无””。[3]迟子建说:“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4]“我觉得自然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它有呼吸,有人性,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5]

对迟子建而言,大自然是生命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只有把自己纳入到这种自然宇宙的生命之流中,才能体悟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于是在文学创作中用人性真切的语言来极力表现自然的美。她习惯于用一种清新朴质的语言来描写自然,用富有人性的语言来形容自然,这使得她作品中的自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显示出独特的客观丰富性。在迟子建的小说中自然常常是人性化的,自然是一个可解人意、与人声息相通的世界,自然与人有着圆融的和谐,自然透露着人的温情,人也依恋着自然。自然启迪着人类,人类领悟着自然。在神秘的自然面前,在自然的感召下,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升华。

在她的文学演绎中,自己在故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记忆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作家的脑海里。正如作家本人所说:“也许是由于我二十岁以前一直没有离开大兴安岭的缘故,我被无边无际的大自然严严实实地罩住。感受最多的是铺天盖地的雪、连绵不绝的秋雨以及春日时长久的泥泞,当然还有森林、庄稼、牲灵等等。所以我如今做梦也常常梦见大自然的景象。大自然使我觉得它们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事物,使我觉得它们也有呼吸,我对它们敬畏又热爱,所以是不由自主地抒写它们。”[6]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的语言是最美的,处处弥漫着一股来自大自然的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散发着清新、滋润、温暖的气息,充满了黑土地郁郁葱葱的生机。正因为对自然的刻骨铭心的爱,迟子建笔下的自然不管是景物还是动物,在文字描绘中无不显露着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

(一)善用拟人手法,语言清新

在迟子建作品中,自然如同人一样,个个充满着个性。不论是日月星辰,还是四季的更迭,迟子建常以神奇的笔墨、以纯真的语言彰显自然的灵异多姿,使自然充满人类精神,人与自然更是显得如此相契相谐。正如评论所说:“富有人性和情感内涵,这些特征使迟子建小说中的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劳动对象,而成为一个充满了活力与激情的生命有机体。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的是有情感和灵魂的感应与交流,体验的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7]因此,迟子建笔下的自然浸润着人类的情感,蕴含着人类的悲欢离合,包含着颇具人性化的生活感受,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鼓励。“在迟子建笔下,自然界中花鸟虫鱼等各种动物,一经艺术之手的点染,便被赋予了异样的情和生命的灵性。适应于这样的艺术需求,迟子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首先经常使用一种拟人的修辞形式。”[8]通过拟人化的叙写,自然景物在迟子建的笔下活了起来,且带有独特的人性感情。

在迟子建的笔下,故乡初升的太阳犹如一个假日里慵懒晚起懒散梳妆的少

妇:“八点左右的时候太阳才慢吞吞的起来整理容颜,它先洗了脸,因而初升的太阳显得格外干净,接着它又涂了胭脂,这时天边就会隐现出几片明丽的玫红色,再之后它伸直腰,它升得更高的时候就梳理头发,她的头发就飘扬到森林上,它们金色的纤细的毛发盘盘绕绕地缠住了树木……”(《树下》)。

故乡的天空白天充满生机:“天上缀满了云,雪白雪白的。它们有的像兔子蜷在那睡觉,有的像猫在捕捉老鼠,还有的像狗、像鱼。它们自由自在地游着、双着。天真大!它能容得下那么多的云。云多好啊,它可以睡觉,可以奔跑,可以俯身看到树木花鸟,可以仰头望见星星月亮。”(《北极村童话》)故乡的天空夜晚则神秘而又浪漫:“天空被月光洗淡了夜色,月光变成千万条的小银鱼,在大地上忙忙碌碌地穿梭着,悠游着……亮晶晶的小星星,拼命地鼓起眼睛,企图把宇宙看穿。每一片树叶都印着月光那温情的亲吻。”(《没有夏天了》)

而故乡的云彩也是有情有意的:“云彩也是乌云白云皆有,这块云彩在下雨,那块云却晴朗地飞舞,阴阴晴晴,亦歌亦哭,风云难测。街上的古建筑因了这变幻不定的雨,常常是西墙湿着,而东墙的屋顶却干爽如秋叶。”(《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

故乡的田园满是可爱的精灵:土豆“张开圆圆的耳朵,听着这天上人间的对话。”“土豆长成了,一个个圆鼓鼓的白脑袋拱在黑土里”(《亲亲土豆》)“最值得看的是朝天椒,它们被充足的阳光给晒红了,一个个噘着可爱的小嘴看着天,妖艳异常。”(《日落碗窑》)

迟子建笔下的自然都是有灵性的:“春天和母亲连同一顿午饭在等待我”。(《原始风景》)此处将春天与母亲并列,显得如此突兀而又惊人。春天如同人一样,“春天就在屋里屋外竖着或者躺着,它的身体绿得明滑鲜艳……”寻常所见的蝶恋花的现象在迟子建的笔下也别有情味:“蝴蝶是不要脸的,任何一种花它都要去暧昧一番,弄得胭粉豆花羞答答的,就差流泪了。”(《东窗》)迟子建笔下的自然呈现出的是独特的精神内涵:“那一株株独立不羁的小杨树,昨日还有飘曳在枝头的几片零星枯叶,对着深蓝色的天空默默低吟,而一夜间就不知被雪花弹拨到哪去了,断送了簌簌秋声。它们的每一根枝条每一段桠杈,都裹上了丰莹的雪絮,绒线团一般。远远一望,犹如一群美丽纯洁的小天使,唱着圣诞的歌子,飞临人间了。天地如此和谐。”(《北国一片苍茫》)在自然地描写中,“迟子建用拟人手法使人与自然默契相通,景物带着人的心

绪与情感,舞动着生命的节奏与韵律,轻盈灵动,其中又暗合作者的人生况味,富于哲理又耐人寻味”。[9]

(二)喜用颜色词语,语言简洁、色彩斑斓

迟子建小说中所描绘的自然是独特的,作者有意识地给它们添加了丰富的色彩,让它们显得更为鲜艳明丽。如是说:“迟子建像是一个风景画家,用饱蘸热情和绚丽色彩的笔精心描绘着,黑土地向我们呈现了令人迷醉的一面。”[10]在迟子建的笔下,故乡的一年四季、云霞白雪、大海土地都是色彩斑斓,令人心驰神往的。

故乡的春天是绿意盎然的:“我被这里的春天给实在地威慑住了。这个古老的小镇整个被绿色给统治了。这种统治使得草地、路边、墙角不得不在它的怀中温温柔柔地开放绿色。绿色无边无际得像绵绵无期的相思,我实在闹不明白春天是在哪里采来了这么非凡的色彩,使我们祖祖辈辈的人为它而发疯,为它而专注地活着”。(《原始风景》)

故乡的秋天则色彩缤纷的:“秋风起了。嫩嫩的苞米粒变硬了,豆角叶变黄了,柿子晒红了脸,沉甸甸的蚕瓜拽折了枝蔓。房盖上,红一块、绿一块的,晒满了胡萝卜和豆角丝……”(《北极村童话》)

故乡的晚霞绚烂而壮阔:“天边飞着晚晚飕,深一块,浅一块的。它们有的大红,有的则金黄。那大红的像炉膛的火,粉红的像小猫的舌头,金黄的像大公鸡的尾巴。”(《北极村童话》)“云霓以它宏大、壮阔的气势和美丽的姿容,从西南角一直扯到西北角,沸涌了整个西边天。那云霞红中间灰,灰中添粉,缭缭绕绕,宛若升腾在大地的一团火焰。”(《沉睡的大固其固》)

故乡的白雪变幻莫测:“雪的色彩极为绚丽,它时而玫红,时而幽蓝,时而乳黄。雪光呈现玫红时是朝霞出生时分,那时炊烟在鸡啼之后升起;雪光展现幽蓝时是在傍晚时刻,这时所有的恋人都在祈祷黄昏的消失;雪光隐现乳黄时星月稠密,树林中所有的鸟都因眷恋美丽的景色而放弃歌唱。”(《原始风景》) 故乡的花是炫彩美焕:那花朵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当你敛声屏气倾听风儿吹拂它的温存之声时,你的灵魂却首先闻到了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一缕凡俗的土豆花的香气。你不由在灿烂的天庭中落泪了,泪珠敲打着金钟般的花朵,发出错落有致的悦耳的回响,你为自己的前世曾悉心培育过这种花朵而感到欣慰”。(《亲亲土豆》)

故乡的大海也色彩丰富:“望着烟雨蒙蒙的大海,看着潮涌般的暮色滚滚袭

来,觉得眼前的大海胜过了阳光普照、一碧如洗的蓝色大海;胜过了落日溶溶、一派辉煌的金色大海;胜过了月色笼罩、温情四溢的银白色大海…”(《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

故乡的土地更是奇妙无比:“只要是点了种,到了秋天就能从它的怀里收获成果……让它们生什么它就生什么。圆鼓鼓的白土豆出来了,它的皮嫩得一搓即破。水灵灵的萝卜也出来了,它们有圆有长,圆的是红萝卜,长的是青萝卜。宛若荷花骨朵一般的蒜出土时白白莹莹的,而胡萝卜被刨出时个个金红……”(《日落碗窑》)

故乡的农家院落里因此充满生机:“满院子的向日葵,黄泥抹的墙上挂着一串鲜红的辣椒,一串雪白的大蒜和一把留做菜籽的香菜。”(《北极村童话》)而故乡的城市色彩就不那么明亮了:“城区的路不宽,两侧的建筑相距太近,因而撒在路面的阳光给人一种旧得发灰的印象。但那是一种妥贴的、温暖的,甚至是亲切的陈旧感。让人觉得你轻轻地揭一下地面,就会掀起一块薄薄的散发着干草气息的阳光,它像泛黄的老照片一样勾起人无穷无尽的往事……”(《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

总之,迟子建挥动色彩之笔精心描绘着散发出浓郁黑土地民俗风情气息的北国边陲的“原始风景”,抒发着她对那片土地挥之不去的深深的依恋之情。透过她的小说中色彩的描绘,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和谐和优美,看到了黑土地的雄奇和绚丽。“从迟子建的小说中,能够体验大自然的情感,能够在人类的精神故乡中实现人与自然间自由欢畅的灵魂交谈。迟子建的语言是诗的语言,蕴含着人类与土地血肉相连的、对大自然的想象性的赞美”。[11]

二、描写动物鲜活灵动、生动形象

迟子建擅长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摹自然,在她的笔下,植物充满生机,动物也总是充满灵性。迟子建曾说过:“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也是有着难分难解的情缘。”所以在迟子建的小说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和谐的:《雾月牛栏》中的牛与小主人宝坠感情深厚,《酒鬼的鱼鹰》中的鱼鹰十分善解人意,《一匹马两个人》中的老马与两位老人相依为命,并为保护主人的麦子而被杀死……等等。应该说,迟子建小说中的动物形象都是非常感人而美丽的,它们是动物,更是精灵,是人类世界的对比与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描绘。

迟子建描写的动物,是矫健灵活、欢蹦乱跳的。在作者的笔下,小狗的尾巴

“耀武扬威地晃来晃去”(《原始风景》)。作者不写小狗的全身,只写高高竖着的尾巴,与“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不写墙内的“满园春色”只写探出墙的“一枝红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耀武扬威地晃来晃去的尾巴”,使我们看到小狗的生龙活虎和神气活现,总之,它是活力健旺、精神振奋、富有挑战性的……总之,在迟子建的描写中,这些动物总是魅力十足、乐趣无穷的。

在作者的笔下,泪鱼作为当地人心中幸福的象征,也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性质。“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暗红的尾轻轻摆动,蓝幽幽的鳞片泛出马兰花色的光泽,柔软的鳃风箱一样呼嗒呼嗒地翕动……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逝川》)

老马是辛劳、忠勇又善解人意的:“它听着车轮辘辘响着,看着越来越阴沉的天空,不时地祈祷老天可千万不要下雨,那样会淋湿它的主人。马每走一程就要嘶鸣一声,它仿佛是在对着天地呜咽。乌云似乎也为它的真情所动,它们聚集了一刻,就逐渐消散了。这样,太阳出来了,路上又跃动着它那活泼的光影了。马踏着柔软而明媚的光影,就像踩着一条铺满了野花的小路,觉得四蹄都是芳香……”。(《一匹马两个人》)这里坐着给老马注入了思想,从动物自身的角度来描写,让人更清楚地理解了此时的意境。

总之,迟子建笔下的诸多动物形象不仅仅是单纯的动物,它们往往寄寓着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与褒扬,几乎聚集了人性的全部特征:正义、善良、温存、忠诚、勇敢、善解人意、谄媚、胆怯、背叛等等,正是这些有灵性的动物增添了作品的缕缕亮色,作者巧妙地借助这些充满灵性的生灵作为褒扬美好人性的载体,来增亮作品中的人生底色。

三、抒写情爱语言朴质、温婉细腻

“东北才女”迟子建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那种女性的细腻的视角,在创作中能够得到完美运用,那是一种在烦闷、沉重、庸常的生活中慰藉人心的温暖,犹如是一缕穿透黑暗的生存夜空的希望之光。[12]她的作品总是执着地用语言表现人性的温馨与美丽,以及生活的和谐,之中闪烁着一种温情之光。迟子建曾坦言“渴望温情,是人类的一种共有的情感……我更信奉温情的力量同时也就是批判的力量,法律永远战胜不了一个人内心道德的约束力……对生活的温情表达却是永远都不会放弃的”。[13]迟子建正是以一个

女性宽厚而敏感的心地去感受生活,用善良与温馨小心地呵护着自己对生活的理想与期待,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深入地联系故事细节,展现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在一个个平凡的生命里,以她所特有的虔诚和宽大仁厚的心怀去抒写生活的经历,并以抒情的笔调营造婉丽迷人的意境,使作品缓缓升腾起温润的缕缕诗意。

(一)擅长细节描写,语言精妙准确

细节是小说中最美好的环节。在文字的描绘下,真实细腻的故事情节则是小说成功的亮点。迟子建曾言:“相信世界上没有彻头彻尾的‘恶人’,他总有善良的一面会在不经意当中被挖掘出来”。对人物细腻的真实的内心进行深深地刻画,人物的微小的性格点完全展示出来了。《逆行精灵》中,黑脸男人在音乐感召下的流泪,在孕妇母性光辉下的释怀使他放弃了意欲复仇的计划;《腊八夜》中小偷刘志为生活所迫偷东西,惭愧中两次自断手指自我惩罚;《腊月宰猪》中异乡女子行骗后又寄东西给齐大嘴的良心未泯;《白银那》中马家夫妇面对全村人的认错,都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亮与希望,看到了人性虽非如此却应如此的作家的选择与向度。

《踏着月光的行板》是“迟氏”写作技巧的完美表现之一。故事的主人公不是王子和公主,但在迟细腻真实的语言下他们却拥有童话般的爱情。在迟子建的笔下,我们看到的男性形象已经不存在大男性文化的烙印,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爱对方、体贴对方。王锐就是迟氏笔下的“杰出代表”。他会在每次的约会前小心而羞涩地问妻子:“你身体方便吗?”他会穿上最好的衣裳去赴约,会精心挑选送给妻子的礼物,为妻子选择一条丝巾还要仔细考虑:“他先是要了蓝底白花的,它豁亮极了,一眼望去像是晴空下飘荡的一片白云。后来他怕妻子戴这样的丝巾太招人眼,万一她在周五的傍晚等他的电话时戴这样的丝巾被坏男人盯上了怎么办?于是他就换了一条蓝底紫花的,它不那么显眼,也很漂亮,有如暗夜草上的花,虽然看上去影影绰绰的,但给人一种典雅美……”。林秀珊每周去给王锐打电话,明明知道见到的是电话而不是王锐,还是梳洗打扮一番;每一次的相聚,明明已经定上了闹钟,可还是会担心,怕丈夫迟到,“索性不睡,和闹钟一起等待着唤醒丈夫的那一刻”;“自己省吃俭用,却想方设法为丈夫买一把口琴”。这两个处于生活最底层、物质极为拮据的夫妻,却固守着一份相濡以沫的爱情,一份诗意浪漫的爱情。在这里,小说对于夫妻生活的点点滴滴描写的很细腻,是叙述生活的方式,来展现在最原生态的爱情,值得回味。

短篇小说《逝川》中的老妇人吉喜,为了给年轻时有负于她的胡会的孙媳妇

接生而错过了捕泪鱼的时间。而当地的风俗是认为“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吉喜大妈,我守她一会儿,您去逝川吧。我已经捕了七条泪鱼了,您还一条没捕呢。”胡刀说。“你守她有什么用,你又不会接生。”吉喜说……”这个一辈子好强的渔妇,用宽容化解了心中的怨恨,用善良给别人带来了欢乐。让读者感到安慰的是,在吉喜满怀失望就要离开江边时,一转身却在自己身后的木盆中发现了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这是村人们悄悄放进去的。在作品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吉喜人物的真实和其内心的悲凉,更感受到吉喜的宽厚、善良,以及阿甲渔村人们的友善和温情和谐,淳朴的村民之间感情的细腻刻画温暖着读者的心。

(二)善于刻画人物心理,语言真切细腻

迟子建关注民间,极力描写原生态生活,对弱势群体人民生活的真切关注,使她的小说中满蕴着悲悯的伤怀之美。作为一位擅长于表现底层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优秀作家,迟子建始终相信:“真正的历史在民间,编织历史的大都是小人物。因为只有从他们身上,才能体现最日常的生活图景,而历史是由无数的日常生活画面连缀而成的”。[14]而真正人物的性格完全体现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是基本的,是最真实的。

《西街魂儿》中宝墩儿由于招魂没有成功而夭折了,泽花嫂的心情滑落至底:“泽花嫂每天只吃一碗粥,她瘦得脱了相了,眼珠冒冒着,眼袋垂吊着,脸颊塌陷着,颧骨暴突着。一到夜晚,她就坐在门槛上一遍一遍地召唤:“宝墩啊,快回家啊,天都黑了,妈给你铺好被窝了,宝墩啊——”过路的人听见泽花嫂凄凉的召唤,没有不落泪的”。这里用简洁的话语来描写了母亲失去儿子的内心痛苦,让读者的心顿时揪了起来。

《秧歌》以民间文化视角审视小梳妆、女萝等女性的悲剧命运,显出悲怆之美。正如小说中人物粳米所思索的那样:“觉得自己的女儿跟一条船似的,被王二刀操纵了,用它就跟着风里雨里去,而不用时,就任它孤零零地漂泊着”。这里深深地将人物内心与景物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是值得欣赏的。

《炉火依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忧郁和寂寞只能如向日葵般慢慢地开放、接受阳光的沐浴,并且悠悠地结籽。等有一天这些籽结得饱满了,我也许就会嫁给某一个男人……”“忧郁”“寂寞”这种情绪、这种心态,是不可捉摸、难

以表达的,迟子建却用向日葵的开放、结籽,将其形象化,使读者有了现场感、

目击感,真实而形象地感知情绪演变的过程。由于迟子建对于人物内心的感受很细致、很敏锐,她的作品中常有细腻、微妙的表达。

《一匹马两个人》中描写老太婆死后,老头的伤感处处流露:“老太婆身上唯一能动的,就是头发了。那稀疏的白发随风飘舞着,仿佛她在跟他做最后的告别。老头闻着那浓郁的花香气,伤感地说:“你要是喜欢这片黄花,就跟我说一声啊,我把咱家园子里的地都栽上这花,让你爱惜个够”。这里将人物内心的悲

情和身边景物紧密的结合,让人心声怜情!

结结语

汪曾祺曾说过:“什么是接近一个作家最可靠的途径?———语言”。[15]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总的来说,迟子建是稳健而又有潜力的作家,她对许多问题的思考都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正如徐坤所评价的那样:“这就是迟子建,朝阳旭日般喷薄而出的又一个好手,她的颠峰状态还远远没有到来,未来的日子里,她将是倍受瞩目和期待的女作家”。[16]

在这篇关于迟子建小说语言的论文中,我试着列举了迟子建小说语言的几种特色,迟子建作为20世纪知名的女性作家,她在创作的过程中是以女性的视角来看待世间事物的,也就会有其独特的感觉。

迟子建的作品大多以爱为主题,善于从农村平凡民众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捕捉到人性的美,善于发掘平凡生活中的闪光亮点。她的作品中的语言有自然纯真的,有和谐温情的,有哀伤悲悯的。她的作品没有生僻拗口的字眼,没有标新立异的文字,也没有过分渲染和宣泄的语言,但是,她往往能把大题材用最日常的用语,最草根的民间立场把它表达出来,这才是最珍贵的。总之,迟子建的小说语言是一种真实,有内涵的。从这段时间阅读其作品,让我获得了更多的文化语言内涵。

参考文献

[1] 史元明.“自然”与“情爱”的二维变奏——迟子建小说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9(1).

[2] 陈瑶.迟子建近期小说

20018.12.5日早3.11分兴安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