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坛诗话 |

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空白的填充与投射。中国诗学之所以强调“文外之重旨”(刘勰),强调”“语尽意未穷”(白居易),强调“句子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姜夔),强调“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司空图),强调“语忌直,言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促迫”(严羽),强调“用意十分,下语三分”(魏庆之)强调“欲露还藏”(陆时雍),强调“寄容”(沈祥龙),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相信读者的再创造能力,相信读者在再创造的审美投射中,能充分的把握住诗歌字面以外仍重旨、意味和景象,而且相信读者对诗歌文本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们愉悦。
2018.8.29日下午
后一篇:锣鼓一尹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