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苦心危虑而极于情思一尹燕忠

(2018-08-14 04:34: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坛诗话
苦心危虑而极于情思一尹燕忠

韩愈有感于孟郊年近六旬还在任溧阳尉这种小官一事,一方面同情其遭遇,一方面又认为这种人生的不平会给他带来诗意情怀,于是在赠序中展开了“不平则鸣”的议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也。”《送孟东野序》他还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音易妇也。”《荆潭唱和诗序》由此看出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生活的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珺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爱的温暖生活的美满以及潜能的充分实现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的情感体验,一种是人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爱的失落生活的不幸以及潜能的无法实现等所引起的痛苦、焦虑的情感体验。欧阳修讲“穷而后工”,没有讲“达而后工”,就是强调诗人的缺失性体验比丰富性体验更为重要,所以说,并非“诗人少达而多穷,”也非诗之能穷人,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独特的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新的需要又提出来,并要求得到满足,马克思、恩格斯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活动和已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需要无穷无尽,而人就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就永远伴随着人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无名氏)“人生几何时,怀优终年岁”(蔡琰)“人海阔,无日不风波”(姚燧)这些诗句道出了人生的这种状态和生存生活方式。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和痛苦、焦虑、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它折磨人摧残人是不待言的,但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虑、忧伤,对人来说也许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炸,没有装压舱物的航船在大风大浪中就要颠复,人若一切都美满得意顺利没有艰难困苦和下幸,人就会走向灭亡。
2018.8.14日早4时许至5.48分撰稿

收录《四川人文杂志选稿》《文学艺》《新浪名博原创文章》《谈写作》《百味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