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而且有几句话也正确的,是他说新形式的探求不能和旧形式的采用机诫地分开。
不过这几句话已经可以说是常识;就是说内容和形式不能机诫地分开,也已经是常识;还有,知道作品不能和大众机械地分开,也当然是常识。旧形式为什么只是“采用”一但耳耶先生却指“为整(个)旧艺术捧场”一就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釆取若干,和“整个”捧来是不同的,前进的艺术家不能有这思想(内容)。然而他会想到采取旧形式,因为他明白了作品和大众不能机械地分开。以为艺术是艺术家的“灵感”的爆发,象鼻子发痒的人,只要打出喷嚔来就浑身舒服,一了百了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想到,而且关心了大众,这是一个新思想(内容),由此而来在探求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
自然,旧形式的采取,或者必须说新形式的探求,都必须艺术学徒的努力的实践,但理论家或批评家是同有指导,评论,商量的责任的,不能只斥他交待未清之后,便可逍遙事外。……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小引》
《鲁迅全集》第六卷第一八一二0页


2018.5.18日下午于文联 入选《诗意秋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