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坛诗话 |

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象目睹了那些说话的那些人。(八月份《文学》内《我的文学修养》)
中国还沒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却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其实,这也并非什么奇特的事情,在上海的衖堂里,租一间小房子往着的人,就时时可以体验到。他和周围的住户,是不一定见过面的,但只隔一层薄板壁,所以有些人永的眷属和客人的谈话,尤其高声的谈话,都大略可以听到,久而久之,就知道那里有那些人,而且仿佛觉得那些人是怎样的人了。
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但我并不是说:这就成了中国的巴尔扎克。
作者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时侯,恐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是存在着这人物的模样的,于是传给读者,使读者的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人物的模样。……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
《鲁迅全集》第五卷第四二九页

此文入选主题《四川人文杂志选稿》及《文学艺术》及《文学诗坛》和《诗梦园》和《艺术》刊

2018.5.4日下午于人事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