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坛诗话 |

……一般说来,“人物”“有模特儿”不是坏事,而且应该有“模特儿”。不过挑定了某人做“模特儿”时,结果就成为此某-人的画像,就缺乏了普遍性。成功的“人物”描写,决不是单依了某一个人作为“模特儿”。比方说,要写一个商人罢,应当同时观察了十几个同样的商人,加以综合归纳。这样创造出来的“人物”,一方面固然是“创造”,但另一方面却又决不是“想当然”的造作;这一“人物”说他是实在有的一住“我们的熟人”呢?倒又不是,然而“面熟得很”,“我们的熟人”们中间都有“他”的影子,都有一点象“他”,但并不就是“他”。各人都有点象“他”,然而又全象“他”;到处可以碰见“他”,然而又不能指认“他”就是谁某:这才是“人物”创造的最上乘。……

固然象极了某甲或某乙,但在不熟识某甲或其乙的广大读者看来,就有点“面生”,那“人物”的艺术的感应力就差了(自然,倘使是写众所共知的历史的人物,又是例外)。专一临摹某一个人的面貌以求逼真的,只是真容画师之伎俩,艺术家的使命高过于真容画师多得多,艺术家不是真容画师。 一茅盾:《创作的准备》,三联出版社1950年版,第13一14页。 2018.4.8日下午于梨花斋撰文 此文收入主题《新浪名博原创文章》和《诗意秋圃》刊与巜书评与书单》刊
后一篇:文学名言录一尹燕忠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