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http://sxxy.wenming.cn/mlxy/mfms/201608/W020160811607769739719.jpg
http://www.snxunyi.gov.cn/upload/2013/1/1522322838.jpg
http://static2.ivwen.com/users/430379/5bfb954a632c451cbed1e96abf7f6d95.jpg-mobile
唢呐声声
□文彦群
唢呐声声唤游子,乡情依依思故园。——题记
入冬以后,有事回了趟老家,恰逢一位中学同学的母亲80大寿,就顺便和朋友去凑了热闹。同学在社会上打拼多年,也算事业有成,觉得母亲操劳一生,太是不易。为报答老人的养育之恩,请来了市里的剧团唱大戏,亲朋好友、四邻八乡都来道贺,好不热闹,给略显凋敝的冬日乡村,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气氛。
先一天下午入事,夜色降临时分,大戏开幕,晚宴开席。毕业分别20多年,为生计、为事业,各奔东西的同学,平时难得一见,恰遇这样的事情,也是欢乐聚会的大好时机。男男女女几十人,看戏的看戏,喝酒的喝酒,叙旧的叙旧,各人尽其所兴。年过四十后,我对喝酒已没有了兴趣,就独自悄然站在院子里,观看久违了的乡村唢呐演奏,纵是寒风浸骨,也是依然不觉,沉醉在故土之音的唢呐声里,只觉得心潮起伏,思绪缤纷。
渭北旬邑,乃先祖公刘故地,唢呐这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凭借着一代代民间艺人的耳传口受,已经传承了数百年,故而有着“唢呐之乡”的美誉。县域内因南北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地形成了三种曲风明显有别的唢呐流派,或婉转明快、激情洒脱,或粗犷豪放、刚劲有力,或浑厚圆润,丰满华丽。悲有悲音,喜有喜乐,曲目丰富繁华,有上百种之多。我出来这多年里,听到过西安周边地区的唢呐,也见识过陕北的唢呐,总觉得他们的曲风单调、旋律平淡,没有旬邑唢呐那么丰富华丽,婉转曲折,优美动人。
我童年记忆尤深的是,附近杜家村的一个唢呐艺人,人称外号“扭嘴子”,吹奏唢呐时腮帮子一鼓一鼓的,就像夏天劳池岸上使劲鸣叫的青蛙的肚子一样,围观的人越多,他就表演得越是起劲,腮帮子鼓得越厉害,嘴巴也就扭得更严重。他嘴扭的问题,我始终不能明白,到底是先天性的缺陷,还是后来吹唢呐所导致的职业病。
唢呐作为一种民间音乐,所发出的土声土音,是脚下这片黄土地上生命的吟唱与呐喊,反映的是一辈辈父老乡亲的喜怒和哀乐。不管贫富贵贱,凡遇红白喜事,皆用唢呐吹奏助兴,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孩子满月、乔迁新居,与广大底层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死悲喜,乡民们一辈子都离不开唢呐。在旧社会,与戏子一个样,唢呐是被视为卑贱的行当,多为贫苦人、残疾者谋生的手段,俗称吹(鼓)手。我的故乡文家村,祖上有过辉煌的历史,明代时曾出过父子三朝宰相,是远近闻名的文风村,有着男子不抬桥、不吹唢呐的族规,违反者死后是不许埋进祖坟的。
新社会里,唢呐艺人成为乡村文艺工作者,生存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忙时耕种,闲时雇事,两三人一摊,五六人一伙,或临时搭伴,或长期合作,东家门进,西家门出,随请随到,连吃带拿,岂不快哉!表演形式也与时俱进,以唢呐为主,可用电子琴、洋鼓洋号伴奏,参杂以时兴的流行歌或传统的秦腔戏节目。这种融吹奏、打击和演唱为一体的小型民间乐队,常年活跃在民间,受人喜闻乐见,既可满足老年人的喜好,也受年轻人的青睐。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文化人参与其中,在政府官方的引导、组织和包装下,日渐成为了一项表演性的团体节目,根植旬邑大地,名动天下四方,走出大山,走进省城,登上各类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新一代的旬邑唢呐传人吕海东,近年来在央视频繁亮相,大展唢呐演奏才艺,也使全国观众眼前一亮,感觉惊艳无比。据说,现在旬邑全县的唢呐从业者,有上千人之众,队伍也是越来越庞大。
我在小时候,特别地爱听唢呐,喜欢看唢呐艺人的表演,每逢村里娶媳妇埋人,常会偷着不去上学,在唢呐师傅身旁守上一天。完全可以说,唢呐这种乡土之音,给了我童年时代的音乐启蒙,即就是现在,偶尔有机会听到那熟悉的唢呐声,也会情不自抑地梦回故乡。我是一个恋旧怀乡的人,外出多年,口音未改,心性依旧,乡土情结很重,无论走到哪里,离开多久,走得多远,内心深处始终觉着自己还是那片土地上的人。有时不免就想,对于自己来说,如果不是当年考学出来,作为农家子弟,学吹唢呐手艺,当一个乡村艺人,常年游走四方,整日自在畅快,也未必不是一种美好而明智的人生职业选择。
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