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汉语言文学(本科) 天天想你
[内容摘要]:
鲁迅是我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其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们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叙述情节为主的模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在“五四”新文坛上以其“内容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它们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和多样性。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精炼的文学语言。④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本文就以其四点艺术成就作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独创性
多样性
典型人物
语言精炼 艺术形式
正文:
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开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半个世纪的经历,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对我国广大作家、艺术家有着普遍的典型的意义。直到今天,不少作家仍在汲取他的精神养料丰富自己,武装自己。
鲁迅的著作是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在他的文学作品和文章中都得到了相应的反映。他的著作尤其是小说更是斐声中外的杰作。它们既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珍贵资料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起了拓荒、奠基的伟大作用,有着纪念碑的意义。
《呐喊》、《彷徨》是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和以往的古典现实主义不同,鲁迅的小说不仅在艺术方法上达到十分成熟的现实之义,而且他的小说是用现代意识对现代生活的观照。他的艺术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构思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艺术构思既包括对内容的概括,提炼,又包括对表现形式的选择。鲁迅创作小说在艺术构思时,高瞻远瞩,熔古铸今,以“立人”、“吃人”为中心,着眼于人们心灵的改造,所以开掘深,立志新。
在文艺创作中,鲁迅是十分强调艺术家的独创性的。每次创作都必须有新意。他说“诗歌小说虽有人说同是天才既不妨所见略同,所作相象,但我以为究竟也以独创为贵。”①所以,鲁迅在竭力创作新形式的同时,更着重于从平凡的普通生活中提炼升华出一种新的思想境界,同样的题材、相似的内容,由于他锐利的观察、剖析,深入的开掘,却可以翻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
鲁迅曾把自己写小说的动机概括为“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围绕这个启蒙主义的题旨,他首先注意的是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重大的主题,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开掘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
例如:《药》中出现用人血馒头治痨病,在江浙一带常有所闻,本不足为奇,然而鲁迅却巧妙地将人血馒头与革命者的牺牲紧密联系起来,既表现了“群众的愚味”,更显示出“革命者的悲哀”。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达到了一石数鸟的效果。
《一件小事》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将“我”这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同人力车夫进行鲜明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我”
同人力车夫思想境界高下、美丑的巨大差别。从对比中显示劳动人民崇高的品质,高大的形象,并榨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心理和“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作品前后将“一件小事”与当时所谓的“文治武略”“国家大事”进行对比,指出“国家大事”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而“一件小事”却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从而肯定了“一件小事”,否定了“文治武略”的“国家大事”。
由此可以看出《一件小事》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时代精神,是当时同类作品所难以企及的。题为《一件小事》,其实却是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大问题。
又如,鲁迅写《狂人日记》,是由于一个患精神病的亲戚,诱发了他的创作欲望。此人患了“迫害狂”,认为周围的人要谋害他。这样一个普通的狂人,却引起了鲁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索,由此及彼,将生活中许多有关事件与狂人联系起来,最后塑造出一个生动的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艺术形象。
“立人”、“吃人”这是鲁迅考虑中国问题的两个基本点,也是他创作时进行艺术构思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着眼于人们心灵的改造,而改造人们心灵的目的是在改造社会。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上就站得高,看得远,开掘深,即使是描写同样题材的作品,他也往往能翻出新意,高人一等。
二、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
鲁迅小说重视人物的创作,其刻画人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一是“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简洁而传神的描写手法,即鲁迅所说的“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②《故乡》中的闰土墙报豆腐西施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历来为人所称道;《风波》中对江南水乡环境的描写;《示众》中对围观群众神态的刻画;《肥皂》中对四铭与太太争吵时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描写,以及各种细节描写,都是用极经济的笔墨获得丰富的表现力的例证。
其二是“画眼睛”。鲁迅认为,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祥林嫂刚到鲁家帮工时的眼神是“顺”看的;第二次出现在鲁镇时,变成“直着眼睛”看人了;到沦为乞丐,濒临死亡时,是“瞪”着眼,“只有那眼珠间或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通过眼神,表现出祥林嫂善良纯洁心灵和她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反抗性;通过眼神的变化,还可以推衍出祥林嫂一生的悲剧的发展过程。“画眼睛”的方法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即抓准人物的特征进行放大式的特写,以此来凸现典型性格,如对阿Q头上的“癞疮疤”以及由“癞”引起的一连串忌讳的描写,就极富性格特色。
其三是精选典型细节。将常见的生活细节提炼为典型细节,服务于典型形象的刻画,是鲁迅小就创作的又一方法。《孔乙己》中孔乙己站在咸亨酒店柜外,买一碟茴香豆慢慢吃着并一颗一颗分给孩子们的细节描写,相当成功地表出现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和迂腐而善良的性格。《伤逝》中对叭儿狗“阿随”的描写;《阿Q正传》中赵秀才买“银桃子”,假洋鬼子去静修庵“革命”,顺手偷走“宣德炉”等细节描写,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生活真实。
其四是“画魂灵”。即深刻、具体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出人物性格中最隐蔽的所在,这是鲁迅采取以上诸多方法揭示人物心灵本质的中心目标。阿Q就是一个灵魂被揭示得极为深透的典型。鲁迅一方面抓住阿Q灵魂最主要的外在表现——“精神胜利法”,加以漫画式的夸张描写
,另一方面,又紧紧把握住阿Q的内在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开掘,无情地鞭挞了愚弱的国民性,深刻地体现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彻底改造国民性的态度和主张。让我们来看看阿Q在大堂上画押的那段描写:
“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
……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是圆,却是他“行伏”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就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这段描写得多么深刻而令人痛心,死到临头,阿Q还这么浑浑噩噩,精神胜利法在这里又得到一次传神的表现。
又如,《孔乙己》只写主人公孔乙己对“窃书”的振振有词的辩解,和对于屡试不中的羞愧难当的支吾,便揭示了他深受科举功名毒害的心灵。《在酒楼上》也只通过吕纬甫受母命为小弟迁葬,虽说是应付,却也认真,与送花给顺姑,对她的封建婚姻之害而死,却无动于衷这两件事,把他的意志消沉写得入木三分。
三、精炼的文学语言
鲁迅曾经说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③语言精炼这一特点是与鲁迅善用传神手法分不开的。由于作者对描写的对象了解得十分精透深刻,思考成熟,把握住了特征,因此,往往只三言两语,就能收到写人状物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如《药》中,鲁迅只通过敌视革命的刽子手的几句话,就把革命者夏瑜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的品格揭示出来。作品中的次要人物、陪衬人物,也都在作者洗练的文笔下,显出清晰的面貌和性格。下面试以《故乡》中“我”与闰土阔别二十年后重新会见时的一段描写为例,稍加点评: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我”的心情兴奋而又迟疑,二十年离别,今日一见,百感交际,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然而另一方面,眼前的闰土已不是二十年前的境况,二人地位的变化,已形成一堵无形的墙,将口“挡”住,原来想讲的话,此时感到已不那么合适了。)
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而凄凉的神情(“欢喜”是因为儿时的伙伴二十年未见,今日一见自然分外高兴。“凄凉”也是有原因的,二十年困苦不堪的生活,在他脸上刻下了“凄凉”的痕迹,今日好友相见,虽然新添了几分“欢喜”,但仍掩遮不了旧日的“凄凉”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着嘴唇”是想说什么,但眼前已不是二十年前的景况,如何开口,他在斟酌)。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经过斟酌、思虑,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这里有一个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东家和雇工的关系取化了儿时的兄弟情谊),分明地叫道(分明:等级分明、界限分明、态度分明):“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