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红楼梦》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

(2018-02-08 22:27:35)
标签:

转载

《红楼梦》心理描写的艺术特色

综观《红楼梦》心理描写的全部内容,我们发现她在艺术上有如下特色:

一、细腻准确,生动传神。

先说细腻。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得非常到位,对人物在特定情景下心境考虑得相当周密,就如俗遇所说的“好象钻到了人心里一般”。因此她能把人物最隐秘、最细微的思绪表达出来。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宝、黛二人爱情心理的描写方面。

如第32回中,宝玉厌烦湘云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此言在黛玉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涟漪,“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则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说,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此节心理描写把黛玉听到宝玉话语后的喜惊悲叹刻画得细腻传神,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再谈准确。准确即指作品中的描写符合人物的性别、地位、身份、性格、年龄、境况等特点。如第四十九回中写夫人的侄女岫烟来到贾府后,贾母、凤姐、夫人、李纨等热烈欢迎:看礼物、备酒饭,叙离别之情。“黛玉见了,先是欢喜,次后想起众人皆有亲眷,独自己孤单,无个亲眷,不免又去垂泪。”此处的心理描写就非常符合黛玉的身世和当时的境况,可谓恰到好处。第九十六回中贾政见宝玉瘦傻之状后的心理活动也是极为贴切。

再说生动传神。所谓生动,即不是死的,不是静态的,有活力,能感动人;传神就是逼真,就是惟妙惟肖。如第七十三回有一段写傻大姐不认得自己所拾的是春宫画,见上面两个赤条条男女相抱盘踞,便心下盘算“敢是两个妖精打架?不然必是两口子相打”,寥寥十余字,便把傻大姐的傻劲活灵活现的勾画了出来,令人叫绝。又如第三回黛玉初见王熙凤时的心理“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敬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在前面所看到的是贾母在大家族中的威严,所有后辈,包括夫人,在老祖宗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何况今天有远客到此,这大家礼仪是失不得的。而这“来者”在此场面中竟如此放肆!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短短的几句中包含了相当大的心理容量,把黛玉初见凤辣子时的心理刻画得精到传神。

二、主次分明,详略适当

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必然有主次之分,所以围绕塑造人物形象所进行的描写也必然要体现出重点与非重点,在篇幅上也就有长短之别。据笔者统计,《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心理描写的地方有四十多处,关于黛玉心理的描写也多达二十余处,且有相当一部分篇幅较长,多者达数百字(如六十四回中宝玉疑惑黛玉祭奠一大段心理描写以及第七十八回关于宝玉考虑祭奠晴雯的大段心理描写等),在所有出场人物的心理描写中占了很大比重。相反,一些相对次要的人物如紫鹃、香菱等,书中很少探及她们的内心世界,即使涉及也很简略。

三、众寡皆备,虚实结合

先说众寡皆备。描写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很常见,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有些地方写众人的心理活动,虽短,却也耐人寻味。如第十三回中大家知道秦可卿死了后,“彼时合家皆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合家之疑是“秦氏年纪轻轻,何以就这么死去?她没有什么大病呀”。其实就连每个读者也都是一头雾水,只有联系以后贾珍在厚葬秦氏过程中的种种不正常表现,才能明白他与儿媳妇之间的暧昧关系。又如第一零六回中贾政劝众人止哭,众人各自心想到“我们原恐老太太悲伤,故为劝解,怎么忘情大家痛哭起来”。此情此景,众人的这种心思确也极为贴切。

再说虚实结合。实写人物心理固然应该而且必须,作用也是明显的。可虚写却也能起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红楼梦》中有多处“×××低了半日头”的语句,乍看无甚特别之处,但若结合前后文分析,却发现这中间别有洞天。最典型的,莫过于第四回中的“雨村低了半日头”一句了。当时雨村刚任应天府尹,接了一个争买女婢互殴致伤人命的案子。他新官上任,原想即刻拘拿人犯以救孤寡。但门子的一番话又让他进退两难,犹豫不决。他“低了半日头”时的心理活动,我们大约可以揣测如下:如此一来,倒如何是好?我欲公事公办,缉拿凶犯,但行凶者乃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实在不好惹,且与贾府有亲,我之补任,亦赖贾府之力,到时有何面目去见贾府诸公?我若睁眼闭眼,一则凶犯逍遥法外,有渎律条死者恐亦难以安抚,不但案子难以了断,百姓对我又会如何评论?二则我初任府尹若就如此圆滑,实在有负圣恩。我若真拉下脸来缉拿凶犯,又恐有“擒虎容易纵虎难”之虞,若闹到难以收场,又该如何是好?恐我乌纱难保!门子之话确是为我着想,是事实。有没有两全之策呢?……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人物心理描写颇有特色,红梅白兰、工笔写意不一而足,那么,它的作用何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