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杜琨先生
□文彦群
2016年4月,天津的杜琨先生与我电话联系,加为微信好友。他自称《今晚报》的副刊编辑,通过朋友处打听到我的联系方式,是想约我为报纸写一组孙犁的文章。他说这是副刊部王振良主任特意交代的任务。杜琨先生真诚、客气、谦逊,他的态度让我深感荣幸而又心生惭愧。那时,我因工作忙乱,又状态不好,无心读书,自感短时间内恐难写出新稿。他则十分宽容地说:不用急的,您什么时候写好,我们什么时候编发。
领受了任务,心里便觉有了压力,当然也就有了动力。我一边安排处理手头的工作,一边尽力调适心态,开始慢慢地阅读,考虑文章选题,构思文章写法。忙里偷闲,进度缓慢,如蜗牛爬坡,磨磨蹭蹭,一直到了8月份,我才勉力完成了这组稿子的写作。9月份,以“孙犁笔下的作家”为题,陆续予以刊发。在此前后的两年时间里,还有其他几篇小文也发了出来,几近10篇,都是关于孙犁的话题。
与杜琨先生多次通联,他言语的真诚令人感动,初次联系之时,我担心自己的文字不能令他满意,还把身边几位热爱写作的师友向他做了隆重推介。尤其理洵兄读书勤勉,文笔优雅,好写书话和文史随笔,后来也成为了《今晚报》的专栏作者,文章广受好评。美好的东西需要倍加珍惜,在我自己,后来却不再好意思为报纸积极投稿了,我是怕我的文字成色不足,让朋友为难,有负他们的热情和美意。
在与《今晚报》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有几点体会:编辑热情敬业,主动约请作者写稿;样报寄送及时,文章随刊随寄;尊重作者劳动,稿酬从速从优。这不只我一人的看法,许多师友都有这样的感慨。这样的编辑作风,在现今的报界,的确已不多见,真是非常难得。
按说,文学副刊是报纸的门面,提升文化品味,展现办报特色,可惜现在许多报纸急功近利,副刊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不被重视,视之为“报屁股”,可有可无, 一月见不到几处副刊版面,甚至长期被广告侵占。在传统媒体严重衰颓的大势下,《天津日报》和《今晚报》能够办得如此红火热闹,这与办报人的理念、思路、态度和情怀,当然有着绝大的关系。
王振良先生是《今晚报》的副刊主编,我们虽然交往不多,但通过发达的网媒,我对他还是有所了解的。振良先生是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研究生,藏书名家,文史学者,近些年在编报之外,还为天津地域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播,做了许多工作,操持问津书院,编印问津丛书,成绩卓著,广受称颂。2013年,他主编的“问津”杂志孙犁专刊《耕堂忆旧》,也曾为我寄来一册,友人热情,令我感念。
年轻的朋友杜琨先生,主动向我约稿,几番微信联系,我却至今对他毫无了解,年龄几何,长什么模样,一点也不知情。但作为报纸编辑,他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对作者的尊重宽容和热情周到,却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他所留给我的印象,也是我对报纸的印象,作为副刊作者,我感激这样的编辑,也感谢这样的报纸。
20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