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李若冰与孙犁》写作经过

(2017-10-08 22:18:20)
标签:

转载

[转载]《李若冰与孙犁》写作经过

《李若冰与孙犁》写作经过

□文彦群

 

     晚上无事,10点刚过,靠在床上翻书,文友范超兄突然发来一条短信:“李若冰与孙犁”是个好选题,不知兄是否注意?如无,倒是完全可成佳构。

     此问突然,未明其意,我只好简单作答:有过一篇,发在晚报上。因为资料有限,也曾想联系李的家人,感觉不是很热情,就简单化处理了!两人有师生之谊,李是孙在延安鲁艺文学系的学生,分手40年之后天津见面,孙还记得李。很感人的!

     接着,范兄发过来一张书页的截图,内容与孙犁有关,我颇惊异,烦他发我全文照片,并问清了相关信息。

     这是苏州学者蒲伯良所写1984年关于李若冰的一篇访问记,题目为《以传递开发大西北信息为己任的作家》,文章来自《永远的诗人--李若冰论集》,是1999年“李若冰文艺生涯60周年座谈会”的大会发言及报刊评论的资料汇编,2000年由太白文艺社出版。

     原来范超是在搜集李若冰与他自己老家礼泉的相关资料时,偶然发现的这个材料,因涉及孙犁,以为弥足珍贵,就当即知会与我分享。

     李若冰是当代陕西文化界一位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除了在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外,作为省级文化单位的主要领导,也曾对晚一辈的年轻作家和文学新秀,给予过极大的关心和扶助,这是得到了大家公认的,所以在他去世之后,许多人都写了文章感念他的恩德。

     关于李若冰与孙犁的关系,我最早是从《李若冰纪念文集》中看到的,书中有作家和谷的一篇文章《李若冰的散文写作》,文中写到李若冰在延安鲁艺上学之事。由于当时我还没有开始孙犁专题研究,所以也就未加留意。后来在一期《美文》杂志上看到李若冰日记,其中有与孙犁在天津见面时的情景,我深为之感动,于是就有了深入探究一下的想法。

     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两位重要作家,李若冰是孙犁在延安鲁艺时期的学生,这个信息对于两人的研究都很重要。延安几年,他们师生之间应该会有许多交集,发生不少故事,但深感遗憾的是,我曾费了很多功夫,却并没有得到太多有价值可资利用的材料。

    北京犁友老东寄来一本鲁艺校友录,证实了李若冰在鲁艺入学的时间。咸阳友人于国良与李若冰夫人贺抒玉熟悉,我曾从他处打听到李家的电话,想向贺老打听些“延安”情况。贺是陕北人,口音很浓,我自己的旬邑腔也重,电话里难以交流。加之老人年龄也大了,对这些事情似乎已经淡漠,表现得不是很积极热情,我也就断了这个念头。

     但我并不甘心,还曾托人查过《李若冰文集》,遗憾也没有更多的收获。至此,我只好做简单化处理,在限有的资料基础上,于20124月写了一篇《李若冰与孙犁》,约1500字。成文之后,偶从友人史飞翔处又得李若冰之子李珩先生的电话,就想让他看看此文,提些建议,如能补充些资料则更好。不久,他短信说文章他母亲看过了,还好,就这样吧!

     此后不久,参加碑林区作协的一次活动,与《西安晚报》的文艺部主任周媛老师见面,遂告诉了这件事。她让我把文章发到晚报“文化纵横”版的投稿邮箱,时在20143月下旬。43日文章刊登出来,稍有删改,却配发了两张照片,孙犁是那张常见的手持书卷经典照,李若冰是200276岁时第7次到大戈壁和一匹骆驼的合影。图文并茂,为之增色不少,我心甚感欣慰。

     这次范超兄提供的资料,我细读之后,觉得虽然新鲜信息不多,但有一句话却非常重要。李若冰亲口告诉来访者浦伯良,是孙犁当年把他引上了文学之路,并说这位文学前辈对自己的培养和鼓励,他一直铭记在心,永难忘怀。

     我把这一意思即时补充进了旧文《李若冰与孙犁》,并对文章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和修改。这篇文章。之后,我将文稿投给了《咸阳日报》的文化周刊版。咸阳报是我家乡的报纸,近年与我联系较多,曾发过我写礼泉阎氏文化家族与孙犁的长文,今年又发了礼泉文人孙迟与孙犁的一篇。李若冰籍贯泾阳,相信他们对此文也会感兴趣的,期待!

    2016/11/11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