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忠读书日记154
(2017-04-26 16:34:47)分类: 尹燕忠读书日记 |
2015年3月30日
1、读美学
早起6时许给静怡买汉堡一个、豆浆一个,共计4元,早饭后烧水4暖瓶,倒垃圾、扫地。早8时吃药后睡一觉。陈元刚兄弟得孙子了,他说农历二月十六吃喜面,十四晚在盛世家园聚一聚,我说不用了,您陈家一大院,要说不去,显得我拿架,那天我过去支应一下就行了。
下午2时25分在玫厅阳台阅读童庆炳先生著《维纳斯的腰带》一书章节中“作家的童年经验”中的部分章节,艾青在狱中下雪的早晨想到保姆——大叶荷,触动灵感而写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巴金想到他孩子时一个个年轻生命惨遭摧残而写出长篇小说《家》,冰心想到她童年的欢乐与悲哀而写出篇散文。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下几点,第一、童年经验与作家独特的审美知觉方式。一个作家独特的童年经验郁结于心,成为一种心理定式,对其后来独特的知觉方式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波德莱尔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那种幸福生活,令他难忘。但他母亲再嫁,而又与其继父关系不好而失去母爱,他对母爱的渴求,导致他后来独特的艺术知觉。他总是在诗中写诸如香水,女人的大腿、裙子之类的东西,变现处他对有关女性的嗅觉、视觉的敏感。
乔治-桑的艺术感觉亦很独特,她总是把田旋花的清香与西班牙连绵不尽的群山和山路联系在一起,这种奇特的意象令人费解。但如果我们知道作家幼年时和母亲去西班牙看望父亲那段往事,就不能理解这种联想和意象组合了。这种嗅觉引出的视觉记忆互相混合在一起,形成通感,在意象组合中带来奇妙的艺术效果。斯特林堡笔下的风光描写全是动态的,迅速地一种意识反映。
第二、童年经验与作家独特的情感倾向。儿童早年的境遇,无论幸福和不幸,都作为一种沉淀物累积在心中,成为一种定势。儿童的心特别地敏感和易变,也特别地脆弱,一件小事就会使他高兴喝伤心地要命。谈到“母亲意象”和“父亲意象”。契珂夫说:“我们的才能来自父亲,我们的心灵来自母亲。创作需要才能,但更需要一颗诗心,一颗爱心。”对作家情感影响,除“父母亲意象外”,另外还有家庭败落,初恋失败,早年残疾等有关。
童年经验作为创作的动力源,童年经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经验,即很幸福,一种是缺失性经验,童年很不幸,物质匮乏,精神受到严重创伤,这是创作的主要动力源。
司马迁说诗书等创作是:“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创作是:“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费洛伊德说:“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童年的缺失性体验使人难以忘怀。
童年经验作为深深震颤过作家心灵的体验,经验是一种痛苦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能够引起作家强烈的创作欲望。通过创作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精神补偿,并带来愉悦感。痛苦的体验对人生有更大的价值。大悲哀的宣泄,是大欢乐的一种条件。是作家进入创作的一种巨大推动力。
一书是升华和宣泄的途径之一。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导致人一生的痛苦,但可以刺激天才的发展。如果把身体残疾的人排除掉,那么文学世界将不会那么灿烂。残疾和疾病的痛苦体验对作家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还要取决于作家的意志等各种因素。
保持童心和利用童年经验。1、保持童心与社会化阻滞。社会化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与法律道德规范相一致,适应性、合群性。这个只能成为政治家、部长、局长,而不能成为艺术家。坚持独特观察、独特感受。
2、童年经验与距离化,法国作家费朗索瓦-莫里亚克说:“一定时间的间隔对于一个小说家是必不可少的”。老年最能体验童年经验之美,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是回想体验过往情感的洗涤器。歌德创作“浮士德”用了一生时间,创作第二部用了五十年时间。
晚8时30分读刘墉先生编纂的《唐诗句典》一书的前言、说明、序言、作者简介等。晚9时阅读司徒搏文编写的《中国诗词名句鉴赏》词典一书於玫卧也。晚9时15分在玫卧读女作家林白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一书。这本书共253页,143千字、14万余字。至10时38分全部翻阅毕这本书,仅用1个小时,这本书有新的艺术感觉、新的艺术特质,是私密化写作的大胆尝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