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被誉为“优秀语言艺术家”的叶圣陶先生曾经常说的一句话。叶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而且还是著名教育家、编辑家和出版人。他生前曾屡屡奉劝作家们要在修改上下工夫:“修改稿子不仅要看、要念,而且还要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当当,端端正正,斟酌尽善,做到再不能更动一个字,决不能出门不认货。”叶老先生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当下尤其值得我们追忆、学习。
文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的“博学多识”只是相对而言,再怎么说其知识也是有限的,因而,世上鲜有不经过精心修改就能成为美文的佳作。日常读书看报中,常看到某某作家历经数载、几易其稿的说法,其中有假也有真,衡量真假的标准就是作品的优劣。优则为真,劣则为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就了《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历史名著;相传“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让他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等,一直改到“绿”字方才觉得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唐朝诗人贾岛的在推敲“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时,竟然“魔怔”地冒犯了上司李商隐,好歹李商隐也是文学大家,没有怪罪他;鲁迅在修改《藤野先生》时,不足四千字的文章,几经修改之处达160处之多。时下有些年轻人或许对“修改”不以为真,不以为然,其实“修改”文学大家们的共同“嗜好”,不如此他们就成不了文学大家。
日前听过刘玉堂先生讲过一堂课。他说:“这些年来,即使是时限再紧的约稿,写完后也绝不会立马投出,而是让稿件沉淀一夜,次日上午再作仔细修改润色之后方才投出。”可是时下有些作家,快了萝卜不洗泥,草草成章后便忙得、懒得不再做任何修改,文章自然就不是美文了。时下图书市场,“伪作文”的作家并不都是鱼目混珠的“混混”,其中有些人的文学功底并不差,但由于铜臭诱因、浮躁心态,不愿意费时费力地精心修改,所以劣作也就在所难免。记不清是哪位文学大家说过这样的话,文学作品能够映照出作者的文品、人品,笔者对此说深以为然。
文之初稿,总会多有不妥之处,或层次错乱、或用词不当、或语句啰嗦、或标点错用,这些都是难免的,即使是文学大家也是如此。文章只有经过认真修改之后,层次才能更加合理、文义才能更加贯通、语句才能更加简洁、用词才能更加妥帖。老舍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文章写完了,要狠心地改,不厌其烦地改,毫不留情地改。字词要改、语句要改,标点符号也要改。要知道,对自己的宽大便是对读者不负责。
看鲁迅先生修改稿与定稿,真可谓呕心沥血,字字推敲。著名作家李存葆说:“我的散文写得很慢,几乎是一字一句抠出来的。”可见这些大家们的严肃认真了。
2016.5.3于安城改革开放实录写作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