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小说牵动了千万个读者的心。《高山下的花环》在《十月》上发表后,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轰动文坛,一些文学界老前辈盛赞这部作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部佳作。近期内,各电影厂纷纷来函、来电;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也雪片似的飞到作者李存葆的手中------当我们对他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时,他感慨万端地说:“这是生活的馈赠,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尽数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提供了这篇作品的全部内容。我不比别人多具才气,从我拿起笔的那天起,我便紧紧地依赖生活。”他操着浓重的五莲口音,简单地介绍了他的创作经历。
李存葆初中毕业回家务农两年,于一九六四年参军。由战士、班长、排长、新闻干事到济南部队歌舞团创作员,这样一段经历,对于李存葆来说,可谓是丰富的。他从一九六六年开始发表作品,同时也陆续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杰克-伦敦、鲁迅、孙犁等人的作品对他影响较深。他到济南部队歌舞团创作室后,在领导的培养下,除了努力完成演出节目的创作任务外,曾发表过诗歌二百余首,仅近几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即有二十多篇。其中《野营组诗》被译成外文,报告文学《将门虎子》荣获自卫还击战全军征文一等奖,《“战争之神”的眼睛》被选入全军优秀文学作品集,短篇小说《母亲,孩儿对您说-----》受到读者的普遍好评,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今年十月号上的报告文学《金银梦》引起的反响也极为强烈。
人们常说“文若其人”,读过《高山下的花环》的人们或许能从作品中捕捉到了作者的影子。李存葆质朴、爽直而易于激动。做为歌舞团的创作员,他身上多具战士的气质。他从农村中来,从战士中来,每年仍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农村去,到战士中去。革命老根据地沂蒙山区,是他生活创作的老根据地。在山区,在连队,他被人们看作是“村里的人”、“连里的兵”,对于他不饰仪容而常常被战士们误认为是新来的司务长。他是由战士成长起来的作家。对于深入生活,他认为,这不仅是积累创作素材的过程,也应有一个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过程。
请他谈一谈《高山下的花环》的创作过程,他凝神沉思了片刻,缓缓地说:“我说过这是生活的馈赠,事实就是如此。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前卫歌舞团的领导给予我的支持是极大的。多谢解放军文艺社对我更是关心和培养,多次为我提供到全军各地生活的机会,使我有幸在自卫反击战期间去云南前线采访。再前线采访的日日夜夜里,我的心每时每刻都在为英雄们的事迹感动着,当时------”讲到这里,他的眼睛湿润了,声音哽咽了。
李存葆从一个战士、班长、排长、新闻干事而成为部队知名作家,后升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成了将军,多有佳作 问世,是深受人民欢迎的严肃而又认真的作家。
2016年3月29日 安城史志办撰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