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大家秦牧先生及散文——尹燕忠

(2016-03-27 10:39:42)
分类: 文坛诗话

     有一位香港作家说过:“在文学的园林里,秦牧是一棵繁花树。”意思是称赞秦牧创作的丰富多彩。是的,各种体裁的写作他都涉猎过,并且都有卓著的成就。中篇小说《黄金海岸》,长篇小说《愤怒的海》,文学理论《艺海拾贝》、《语林采英》,童话集《巨手》等,早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甚至脍炙人口。在散文创作方面,秦牧更以大量的名篇佳作,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开了一代文风,成为当代中国的散文大家。

    1947年,秦牧以自己的第一本著作《秦牧杂文》,在文坛崭露头角,接着便以《星下集》、《贝壳集》、《花城》等蜚声国内外。1978年以后,为了夺回十年浩劫中失去的时间,他以加倍的劳动,每年写一本10余万字的散文集子,到目前已经出版的有《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大洋两岸集》、《华族与龙》、《哲人的爱》、《森林水滴》等,还有各种散文选集和其他体裁的著作不计算在内。解放后,秦牧写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花城》、《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海滩拾贝》、《土地》、《菱角的喜剧》、《榕树的美髯》、《蜜蜂的赞美》等被选作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的中学、大学的语文教材。

    秦牧又常常选择生活中新鲜、奇警、独特而又富于知识性的事物,夹叙夹议,联想开去,抒发一种令人有深思的情思和哲理。这是有着秦牧自己的文学见解的。他说:“写事实,不虚构,可以说是散文的一个特征。”他又说:散文“一般写的是真人真事,作者夹叙夹议,抒发自己的联想,倾注自己的感情,使他产生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作者必须选择‘尖端状态’、突出的、具有较大意义的事物,加以发挥,给人以强烈感、新鲜感。”他又生动地把这比喻为生活材料的“菜心”和“笋尖”,作家如果不像厨师那样区别菜心和菜梗、笋尖和笋身,随便拈到一点有些光泽、有些意义的事情就写,结果就只能写出很平庸的作品。

    早在四十年代之处,秦牧散文的这一特点便已显露出来,到了五六十年代则日趋稳定与明晰。他常为那些新奇的事情而激动,例如,一棵榕树的气根可以错落成一片树林,一条野腾有时竟能蔓生数里,莲子可以保持生命千数百年,种子发芽时能够把大石掀翻,菠萝蜜的树根从地下伸入人家的床底竟能结出果来,等等。他在当时出版的《花城》、《潮汐和船》等集子,就是通过生活中各种尖端状态的事物,层层剖析,揭示深意的。新时期以来,更加贴近现实,切入生活,扩大写作的涉猎面,“以生动、深刻、精炼、优美之笔写精彩的题材”,写“同群众的思想、实际、命运息息相关”以及群众“想了解的人和事”。我们翻阅他这时出版的《长街灯语》、《秋林红果》、等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独特的画卷。

    秦牧散文的一个突出之点,就是充分发挥知识与联想的魅力,在广阔无限的时空里,作飘然流动之想。秦牧从不拘囿于某一具体事物和自己一时的感受,更不是简单、直接地把它转化成某篇作品,而是以此为起点,生发开去。还有如插上一双闪光的彩翼,“可以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拜会古人,寻访来者”,把平日积淀在胸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从沉睡中唤醒,从分散聚拢,从模糊静止中变得活灵活现。

    从思维方式来说,这是一种多维散发式的思维。它不像演绎法、归纳法那样,作直线单向的思维,而是作网状多向的思维。这种情景有点像海里的章鱼,把全部触手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捕捉信息,猎取食物。作家的网状多向思维当然要比章鱼捕取猎物复杂得多,因为一方面他要凭着自己的感官,浮思联翩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和情感的形象记忆,获得丰富多彩的材料,另一方面又要凭着自己的智力,出奇制胜地把这些分散的材料,加以融化和剪裁,整理成一个新的秩序,亦即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美学的见解,构成一个美好和完整的艺术境界。

    秦牧的散文语言,是追求一种朴素自然的风格。尤其是新时期以来,他不像年青时那样刻意求工,倒是看重返朴归真了。大凡优秀的作家,都有统一的风格,又有多样的事物。秦牧也是这样。他描写各种不同的事物,就有各种不同的事物。有的像怒潮奔马那样豪放,有的像吹箫踏月那样清幽,有的像咚咚雷鸣的战鼓那样激越,有的像寒光闪闪的刀剑那样冷峻-----不管哪一种笔墨,他都保持了自然朴素这样一种基本风格。

    但又不止于此。如果只说自然朴素,还不能概括秦牧散文语言风格的特色。他说:“我个人是主张写文章应该像说话般随便,一口气地写下来,写成之后,再来作细致的推敲和修饰的。”他是在平易、通俗的日常口语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简洁、优美的长处,进行细致的推敲和修饰,使之如流水行云、潇洒自如,同时又不断有妙语、警句、精彩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在作品里出现,像云母在石头里闪闪发光一样,闪烁着智慧的异彩,做到了“在十分平易流畅的基础上讲文采,在十分平易流畅的基础上求奇警。”千锤百炼又不露斧凿痕迹,圆润精美又不致拘谨矫饰,可谓“绚丽之极趋于平淡”,“豪华落尽见真醇”。因此,自然朴素又奇警优美,这才是秦牧散文语言的风格。

    为了使作品的语言变得奇警优美,秦牧总是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其中包括了比喻、讽喻、幽默、警语和夸张,等等。他说:“美妙的比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他自己在写作中,确是努力“制作一支支‘譬喻之箭’,在必要的关口,弯弓射出,不偏不斜,一箭正好命中红心”。他叙述要熟练掌握文字工具时说,“文字是一头野兽,要设法驯服它。”他叙述读书有精读泛读之分时,把精读喻为大鲸捕食,张口大吃,排出水分。他描写欧洲的迷茫天色,“像是初曙时候的景色一样”,“像是一张走光的照片一样”;他描写在美国摩天大厦顶上观看城市灯景,像“一两百万萤火虫,栖息在无边无际的原野上”。像这样新奇美妙的比喻,放在文章“必要的关口”,它就“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

    每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道路,秦牧也不例外。

    秦牧是广东登海县人,1919年出生于香港。3岁那年,随父母到了新加坡。父亲起先是乡间的一个裁缝,后来积累了一点钱,当了一间米行的代理人。此后漂洋过海,足迹遍及东南亚各国。秦牧的母亲是婢女出身的,由于从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才40多岁,便得肺病去世。秦牧是由父亲的第三个妻子即三姨养大的。早年,由于父亲的生意失败、酗酒,母亲的疾病、早逝,秦牧童年时代的生活,是有点寂寞和悲苦的。

    但是秦牧喜欢读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书籍就开始使他着迷了。无论是《小朋友》、《儿童世界》一类杂志,还是冰心、陈伯吹等作家的作品,以至武侠小说、神仙鬼怪的东西,他都看。这使他在小学时便戴上了深度近视眼镜。他还喜欢看马戏,喜欢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这些仿佛在他幼小而孤寂的心灵里,投射来一束明媚而欢乐的阳光。

    1931年,国内发生了“九一八”事件,日本人占领了我国东北。新加坡的华侨社会骚动起来了,秦牧的手臂上也缠起一条黑纱,上面用白粉写着“毋忘国耻”、“收复失地”的字样,痛念祖国国土的沦落,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童年这些生活经历,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个人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对于他长大以后的事业选择,往往具有某种启示性的影响。

    独特的生活阅历塑造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散文大家,他虽然去世多年,但其经典散文却永远在散文百花园里熠熠生辉。

                              2012年锦水史志办

                  2016年3月24日安城《改革开放》写作组定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