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安城一带曾有“皮影”在民间演出,到四几年安城一带曾有“拉洋片”的来演出,那时在安城大集上演,直到解放初期,栾湾集上还有“拉洋片”的演出。
1952年有电影队来安城放映了第一场电影《白毛女》轰动了一时。1953年到1957年平阴县成立了电影队,山乡一带每年能看上几次电影,到66年期间,南栾湾剧院接电影队买票。“文革”开始后多数影片禁映,仅只允许放映《南征北战》、《小兵张嘎》和几出“样板戏”影片。1982年底“文革”中禁锢的影片重新放映各类影片丰富多彩。
1973年、1974年安城、栾湾分别成立了自己的电影队。
从1973年以来,乡镇电影队到县电影管理站发行组领片放映,安城、栾湾两个队年租影片约300部,管理人员的工资由收租片费解决。
幻灯是伴生于电影的综合艺术,创作、绘画、解说、曲艺、浑然一体,具有小型、活泼、多样、及时等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称之为“土电影”。
早期的幻灯采用单镜头,以汽灯为光源,结构简单,效果差。部分村队采用粉刻、素描等简单绘画手法,编绘幻灯节目,表扬好人好事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70年代末,幻灯发展为双镜头、三镜头,以白炽灯、溴钨灯作为光源,方法巧妙,出现了特技镜头的效果。彩绘、单线平涂、木刻、剪纸等绘画形式也广泛运用到幻灯片的绘制中,提高了银幕效果。
解放初期境内无广播,公共场所和集市上,庙会上只见过“留声机”俗称“洋戏”还有“洋片”亦称“西洋镜”。
1956年春部分村开始通广播,由县站播音。
1957年广播线路架到各村,每个村一个喇叭。
960年公社办起了广播放大站,有150瓦扩大机一部,全公社安城有喇叭3500只,栾湾4700只,并借用电话线路(广播时间不通电话),公社放大站有职工3人,工资靠收广播费解决。
1965年开始架设广播线路,木杆换石杆。1978年改换成水泥杆,1974年公社建广播放大站建房舍6间、550瓦、800瓦广播机各一部,录音机4部,7千瓦发电机1部,广播时间每天3次6小时。
1987年,添置调频机一台,放大站改为乡广播站,各户喇叭两个乡达到了,近万只并全部更新为音频喇叭音箱式,乡直部门全部换上了音柱,到1990年广播事业冷落。
第一届站长 刘会思
第二届站长
朱明振
第三届站长
刘吉常
第四届站长
尹燕林
第五届站长
柳美利
1990年至1998年,文化站兼管广播站后,乡镇广播站又有一次效达的改革和发展。安城乡当时由宣传委员翟恒民将广播站实行,广告收费服务,使广播站费用有所缓解,并解决了因经费不足遗留的欠款,全乡的广播线路得到了恢复。
???时代初,改为安城乡广播电视管理站。人员扩大到四人,改换成大型扩音设备,成为接、收、传、播一体的新行广播网。乡投资二十万元更换改建了线路。村级的扩音设备也得到了改善。????乡统一????路段安装了路边喇叭起到了田间地头的宣传效果。乡广播站开办的自办节目,不但能够及时播放安城新闻,而且还能承办广告信息业务。并连年被评为先进广播站。1993年全县广播站先进工作现场会在安城乡召开。并推广先进经验。
2012年广播站被县统管,为平阴县有线电视网络公司。1980年——1993年,栾湾乡广播放大站站长刘吉芹1994年至2000年文化站兼广播站站长尹燕忠。投资12000元,架设了4公里高压杆线路,改变了原来乡党委、政府领导到安城广播站听有线广播的被动局面。
2003年1月,济南农村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平阴分公司成立。
2005年,安城、栾湾成立基层工作站,2001年成立安城工作站。
从2006年起,安城、栾湾开展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了有线电视网络基础建设,并对境内的“五保”、“低保”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对所有用户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截至2010年底,全镇通村入户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2011年县公司在传输56套有线电视节目的同时,进行了数字信号平移,用户可以看到124套高清数字信号节目。到2015年,全镇高清数字信号用户,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