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县官作诗智断僧尼案
(2024-10-14 13:31:35)| 分类: 古今轶事 |
相传,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就曾遇到过一起僧尼私恋的案件。
当时,他正在山东潍县任县令。
那日,他和往常一样伏案审阅公文,忽然听见衙役来报,一位乡绅带人押着一个僧人和一个尼姑来到衙门,举报两人私通,有伤风化,请求县令大人严惩不贷。
面对如此情景,身为县令的郑板桥也是颇为惊讶,私通的案件也曾遇到过,但这僧尼私通的事还真是头一遭。
郑板桥为人正直,来到堂上仔细端详一番后,发觉这对僧尼面相纯良,不像什么淫秽之徒,莫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于是,他耐心盘问原委,再加以甄别,终于弄清了整个案件的起因经过。
原来,这位和尚和尼姑出家的背后,还真有一段难以言说的辛酸。
他们本是青梅竹马的同村人,刻骨相恋,情定终生,奈何到了成婚的年纪,女子父母嫌贫爱富,看不上男子,便将女儿许配给了当地的一位乡绅,谁知女儿情意笃定,誓死不嫁,最终逃了出去,并于寺庙削发为尼。
男子得知心上人削发为尼,伤心欲绝之下,也投身佛门,从此青灯古佛,闻香诵经。
原本,二人都以为今生的缘分到此结束,再不会有交集,谁知上苍有情,几年后,在热闹的风筝会上竟然不期而遇,再度重逢。
两个曾经深爱又被迫分离的人,如今久别重逢,哪还顾得上什么佛心禅韵,戒律清规?只想相依相伴,执子之手,再续那未了的海誓山盟。
松院清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强将津液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多年的分别,多年的思念,加上多年青灯古佛的压抑,终于在久别重逢一刻强劲爆发,自然免不了做些破戒之事。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尽管他们已经十分小心,但还是东窗事发,被乡绅得知,一气之下将两人押上衙门,这才有了出现在郑板桥眼前的一幕。
按道理,僧尼相恋是大忌,有违世俗伦理,本该受到严重的惩罚,可郑板桥却做出了一个令众人惊讶的判决:考虑到情有可原,允许两人还俗,自由地结为夫妻生活。
为此,郑板桥还写下十分幽默捧腹的判词,《僧尼私恋案判词》。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归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双关,既表达了对这对男女的理解与支持,又不失文人的风趣幽默。
他把光头的和尚尼姑比作葫芦和瓢,拼合起来就是一个桃子,象征着他们的爱情将结出甜美的果实。
不仅如此,他还告诉两人,如今你们已经获许还俗成亲,以后再不必偷偷摸摸,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正大光明的相恋。
最后两句则充分体现了郑板桥的正直风趣。忍俊不禁地告诉世人:是谁勾销了这桩风流案?不是别人,正是我郑板桥的公正审判让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其实,郑板桥会做出这样的裁决,不仅因为他内心的正直善良,也和他过去的经历有关。
他虽文采盖世,早期却穷困潦倒,心中很是同情那些弱小善良的人。故而在他为官生涯里,一直秉持着情系百姓、与民同忧的理念。这个看上去有些怪诞诙谐的狂客,内心充满了正义与善良。
正如他自己所说,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虽只是州县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的情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