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拉开差距,更多是在学校之外

2025-07-13 11:17:18

       上周日,为了专心写一篇稿子去了一趟图书馆。 一进去,发现各个阅览室几乎座无虚席。 这边有几个小学生,一笔一画地做着暑假作业,时不时轻声细语地交谈着题目。那边两三个少年拿着高二的课本在做笔记。  还有一些孩子面前摆着一叠关于模型设计的书籍,正拿着铅笔认真涂画。   不得不感叹,这些孩子真是卷。

      可惜的是,很多人赢在了假期,也有很多人输在了假期。

       我的一位朋友跟我吐槽过她的孩子,说她的儿子自从放假以后,就放飞起来。 每天,他一身睡衣,蓬头垢面地捧着手机,一边吃着水果一边玩着游戏。 没有老师的督促,没有同学间的你追我赶,他每天可谓是悠哉游哉,好不惬意。 只是暑假的放纵背后,是落后的代价。  说白了,孩子之间差距的拉开,有时候不在学校内,而是在学校外。

01

习惯的差距

       养成一个好习惯要二十一天,毁掉只需要一天。 我侄子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句话。 上学时,周末他会七点就起来,早上的时间就来预习和复习,也会巩固下英语这种薄弱科目。 下午呢,他雷打不动地要训练一小时的架子鼓,还会练半小时的字。剩下的时间,任由他去外面跟小伙伴尽情地玩耍。 到了晚上,洗完澡的他会安静地看一会儿书。  你看,这妥妥的好学生习惯。 可是放假第一天,我侄子直接在朋友圈里招队友:王者荣耀,四缺一,野王带你飞。 我忍不住把他骂了一顿。 孩子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习惯的较量。

长达两个月的暑假,足以让孩子们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

你在玩手机的时候,别人在预习新课、在查缺补漏;你在睡懒觉的时候,别人在认真地看课外书。 等你想奋起直追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变懒,发现自己已经落后太多。 正如高考学霸杨成煜的妈妈所说,只有习惯定型了,后面的路才好走。  今年,有一对龙凤胎兄妹火了,哥哥李和轩考了680分,李和芮考了710分。 兄妹俩人都表示,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习惯的养成。 父亲常年保持每天早起阅读的习惯。 家里布置了专门的学习空间,有各种门类的书籍。 平日里,家人在一起,会一起读书,交流并探讨各种知识,话题不限。 即使放假期间,他们也会保持这个习惯。 兄妹俩每天都会分享当天的学习收获,互相阅览对方的笔记本,各自查缺补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习惯。  是的,好的习惯,就像一种复利,让孩子受益一生;

而坏的习惯,却似一种债务,孩子终有一天要偿还。 在假期期间,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对于习惯的培养都需保持耐心,切不可掉以轻心。

02

认知的差距 之前,我看到一段网友的调侃:我们的上一代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我们的下一代,猪肉经常吃到,想见猪跑太难了,只能在动画片里面看小猪佩奇。 形容得太形象了。 现在的孩子,有时会让我产生一种割裂感。 一边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似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跟你侃侃而谈各种话题。 另外一边却是真实世界触感的匮乏。 因为一直窝着教室里,扎在书堆里,书里的厚重历史、多彩自然、人情社会都只是一个知识点。 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永远隔着一层纱。 但就是这一层纱,让他们的人生少了一块重要的拼图。 在我看来,暑假,其实就是拼上这块拼图的最好时机。 一位清华学生的妈妈,常带孩子去逛各种博物馆。 她经常带上面包和水,沉浸式遛娃一整天。 从上古时代的水稻化石,一直到明清的瓷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脉络都给孩子捋得明明白白。 孩子站在那些青铜礼器前,站在书画碑刻前,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让他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的脉动。 学习这件事,既要读圣贤书,也要读人间书。 你可以选择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近距离观察,也可以带孩子去菜市场、去田野里、去工地里感受一番。 只有带孩子走出去,看看人间的千姿百态,感受世界的多面,孩子书上所学的东西,才会成为有源之水。 董宇辉的父亲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带给了他不一样的眼界。 每到暑假,父亲都会带着他一起,喂小鸟、养蚂蚁、抓蝈蝈,甚至在大夏天的中午带着董宇辉去草丛中捕蛇。 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董宇辉对于自然、对于庄稼谷物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差距,比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感知程度。 走出被书本构筑的文字世界,走进真实的世界里,应该成为孩子必不可少的一课。 趁着暑假,带孩子去外面走走,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深入了解这个世界。 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见世面。

03

兴趣的差距

我这几天,其实有跟我的侄子,包括他的父母,明里暗里都表达这样的观点: 英语真没天赋,成绩差点就差点,但暑假期间,别落下架子鼓,该练还是得练。或者暑假里,孩子有啥兴趣,想学就学,别阻拦着。 为什么会如此强调呢? 我先说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今年风头很盛的王兴兴。 小时候,王兴兴英语很差,但对机械感兴趣。 但父母在课外,没有一味给他报班补短板,反而顺应他的兴趣。 他们允许王兴兴每年拆解家里的5件电器,但需要提交《拆解报告》。 王兴兴为了更好地“拆家”,就自学机械知识,到处阅读相关书籍。 初高中时的课外,别的孩子都在拼命补课,王兴兴却在研究遥控车、模型船、航模飞机。 王兴兴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第二个人,是漫画家鹿溟山。 高二时她遭遇校园暴力,被学校的女生孤立,就连寝室的女生也不同她一起吃饭。 当时的她选择用画画的方式,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后来研究生学医的三年里,她一连出了三本漫画书,最后成为了一名知名的插画师。 这就是兴趣的强大之处。 那些坚持下来的爱好,很有可能在孩子长大后,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曾说:

“中国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兴趣的培养。但对孩子来说,兴趣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 我时常会遗憾小时候没有多学一门特长,因为到了这个年纪我才明白: 我们都是靠着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生存,求得社会认同的。 我们都得靠着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的内心更富足。教育界有个著名的“5+2=0”的公式。 意思是,5天的学校教育颇有成效,但孩子放纵2天后,最终的教育效果为零。  学校内,孩子们都在同一起跑线。 学校外,决定了你的孩子是领先别人,还是落后别人。

暑假有两个月之长,智慧的父母、聪明的孩子一定会利用好这个假期的。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