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书香正浓。在金秋十月,安徽省小学思政课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行动的成员们,以书为舟,以心为帆,共同驶入了威廉·格拉瑟博士的智慧海洋——《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在这本充满智慧与洞见的书籍中,寻觅教育的真谛,收获成长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各个共同体优秀青年教师的读书心得,聆听他们的心语,感受他们的智慧火花。在这里,有对选择理论的深刻领悟,有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有对和谐师生关系的热切向往,也有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每一篇心得,都是一颗璀璨的教育之星,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看见需求,共筑双赢之路
宣城市第四小学
陈加
当我捧起《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这本书时,标题下方的一行小字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们无法强迫任何学生用功读书,除非他相信这样做会让自己感到满足。”这句话直击我教学工作中的痛点——“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自从我班学生步入中年级,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情绪变得更为敏感且易受外界影响,可能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情绪波动,表达也更加直接和强烈。这些变化要求我的教学工作必须更加细腻和专业,班级管理模式也亟待更新。同时,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升级,班级成绩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为我面临的一大挑战。
这本书的到来犹如及时雨,为我解了燃眉之急。我细细品读,深感选择理论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无疑为我重新审视教学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借用书序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书中的主张:“格拉瑟认为,行为并非他律或外塑的,而是由基本需求所驱动的。当学生行为能够满足其权力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由需求以及乐趣需求时,他们自然会自发地学习。”
在此,我想分享书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引发深思的观点:
一、问题行为:内在需求的信号灯
“我们总会选择去做那些当下最能满足我们的行为。”
“切记要将学生的这些需求放在心上。”
班里有几位调皮的孩子,尽管我三令五申,花了很好的力气去管教,但收效甚微。看到这里,我明白了,问题行为是学生意识体验或内在需求的表达,都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的需求或意图而实施。问题行为是学生内在需求的指示器。
所以当我让奔跑打闹的孩子停下来时,让他停下来的原因不是我的宰制。往常,包括我在内,一直相信:我越严厉,孩子就会越听话,所以当学生作业完成得不认真,我要么把他叫到身边,看着他完成,要么联系其家长,监督他完成。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只能奏效一时,时间一长,或放松监督,又会恢复原状。看了这些理论,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不应该想着去控制学生,而是找到学生的需求点,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可作为教师,怎样判断学生的内在需求又成了一个新的命题,如果我站在教育者立场上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诠释,其结果往往只会偏离学生所赋予行为的内在需求意义。
二、爱与归属感:学习的动力源泉
“小学生需求上的满足主要在于关爱和归属感。”
“许多孤独的学生只因为遇到一个关怀他的好老师,就拼命用功并学会过成功的学校生活。”
“孩子们在学校努力学习是因为在他心目中有一幅学习是愉悦活动的图像。”
当我正在疑惑时,这几句话又给我新的启示。它们深刻指出,小学生最渴求的是关爱与归属感,这一观点我深表赞同。心中充满爱的教师,如同温暖的阳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踏上求知之旅。以我的班级为例,有几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平平无奇跃升至名列前茅,究其原因,我能够清晰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喜爱与亲近,这份情感自然而然地延伸至我的课堂,使他们的学习之旅充满了无限的动力。
今后,我需要把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交给学生,转变自己的身份,成为改善学生环境的“现代经理人”,用爱心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保留孩子心目中的“学习愉悦的图像”。
关于归属感,书中给出的建议——让学生在教室里以学习团队的形式携手共进。受此启发,我迅速行动起来,将班级学生编排为九个小组,每组六人,通过小组合作与小组竞争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纪律自律,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
三、乐趣:学习的催化剂
“只有当学生被迫进入教室,却又无法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时,纪律才会成为问题。”
“是来自学习的立即乐趣使我们能够日复一日坚持下去。”
当看到这段文字时,我把“乐趣”两个字重重的圈了起来。的确,乐趣之于学生,就如同甘露之于幼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正与“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吗?它提醒我,当学生不听课时,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首先自省:我的课堂是否充满趣味?是否能够点燃孩子们心中的那份好奇与热情?
记得这学期上《我们班四岁啦!》,我让学生回忆我们班四年里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有学生提到一次公开课上,我的课特别有意思,让他记忆深刻。在那次课上,我引导学生们回顾了我们班级四年来的点点滴滴,其中一个孩子兴奋地分享道,在一次公开课上,我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刻,我意识到,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
今后,我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让每一堂课都充满趣味与惊喜。我相信,只有当一个课堂真正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育的种子才能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视角和实用的教学策略。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这些理念,努力与学生共同构建双赢的学习之路。
看见需求,共筑双赢之路
秋意渐浓,书香正浓。在金秋十月,安徽省小学思政课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行动的成员们,以书为舟,以心为帆,共同驶入了威廉·格拉瑟博士的智慧海洋——《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在这本充满智慧与洞见的书籍中,寻觅教育的真谛,收获成长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各个共同体优秀青年教师的读书心得,聆听他们的心语,感受他们的智慧火花。在这里,有对选择理论的深刻领悟,有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有对和谐师生关系的热切向往,也有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每一篇心得,都是一颗璀璨的教育之星,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看见需求,共筑双赢之路
宣城市第四小学 陈加
当我捧起《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这本书时,标题下方的一行小字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们无法强迫任何学生用功读书,除非他相信这样做会让自己感到满足。”这句话直击我教学工作中的痛点——“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自从我班学生步入中年级,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情绪变得更为敏感且易受外界影响,可能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情绪波动,表达也更加直接和强烈。这些变化要求我的教学工作必须更加细腻和专业,班级管理模式也亟待更新。同时,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升级,班级成绩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成为我面临的一大挑战。
这本书的到来犹如及时雨,为我解了燃眉之急。我细细品读,深感选择理论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无疑为我重新审视教学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借用书序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书中的主张:“格拉瑟认为,行为并非他律或外塑的,而是由基本需求所驱动的。当学生行为能够满足其权力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由需求以及乐趣需求时,他们自然会自发地学习。”
在此,我想分享书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引发深思的观点:
一、问题行为:内在需求的信号灯
“我们总会选择去做那些当下最能满足我们的行为。”
“切记要将学生的这些需求放在心上。”
班里有几位调皮的孩子,尽管我三令五申,花了很好的力气去管教,但收效甚微。看到这里,我明白了,问题行为是学生意识体验或内在需求的表达,都是为实现某种特定的需求或意图而实施。问题行为是学生内在需求的指示器。
所以当我让奔跑打闹的孩子停下来时,让他停下来的原因不是我的宰制。往常,包括我在内,一直相信:我越严厉,孩子就会越听话,所以当学生作业完成得不认真,我要么把他叫到身边,看着他完成,要么联系其家长,监督他完成。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只能奏效一时,时间一长,或放松监督,又会恢复原状。看了这些理论,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不应该想着去控制学生,而是找到学生的需求点,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可作为教师,怎样判断学生的内在需求又成了一个新的命题,如果我站在教育者立场上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诠释,其结果往往只会偏离学生所赋予行为的内在需求意义。
二、爱与归属感:学习的动力源泉
“小学生需求上的满足主要在于关爱和归属感。”
“许多孤独的学生只因为遇到一个关怀他的好老师,就拼命用功并学会过成功的学校生活。”
“孩子们在学校努力学习是因为在他心目中有一幅学习是愉悦活动的图像。”
当我正在疑惑时,这几句话又给我新的启示。它们深刻指出,小学生最渴求的是关爱与归属感,这一观点我深表赞同。心中充满爱的教师,如同温暖的阳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踏上求知之旅。以我的班级为例,有几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平平无奇跃升至名列前茅,究其原因,我能够清晰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喜爱与亲近,这份情感自然而然地延伸至我的课堂,使他们的学习之旅充满了无限的动力。
今后,我需要把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交给学生,转变自己的身份,成为改善学生环境的“现代经理人”,用爱心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保留孩子心目中的“学习愉悦的图像”。
关于归属感,书中给出的建议——让学生在教室里以学习团队的形式携手共进。受此启发,我迅速行动起来,将班级学生编排为九个小组,每组六人,通过小组合作与小组竞争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纪律自律,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
三、乐趣:学习的催化剂
“只有当学生被迫进入教室,却又无法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时,纪律才会成为问题。”
“是来自学习的立即乐趣使我们能够日复一日坚持下去。”
当看到这段文字时,我把“乐趣”两个字重重的圈了起来。的确,乐趣之于学生,就如同甘露之于幼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正与“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吗?它提醒我,当学生不听课时,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首先自省:我的课堂是否充满趣味?是否能够点燃孩子们心中的那份好奇与热情?
记得这学期上《我们班四岁啦!》,我让学生回忆我们班四年里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有学生提到一次公开课上,我的课特别有意思,让他记忆深刻。在那次课上,我引导学生们回顾了我们班级四年来的点点滴滴,其中一个孩子兴奋地分享道,在一次公开课上,我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刻,我意识到,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
今后,我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让每一堂课都充满趣味与惊喜。我相信,只有当一个课堂真正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育的种子才能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了解你的学生:选择理论下的师生双赢》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视角和实用的教学策略。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这些理念,努力与学生共同构建双赢的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