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
2025-04-06 10:06:42
标签: 华夏深处
《华夏深处》(第三十三天)
5月20日
唐末,自黄巢(880年)攻入长安后,以及后来的朱温废唐,长安先后遭受过10余次的兵火劫掠。从此一座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都城——古长安,一座凝聚着建筑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无数钱财民力的繁华帝都,沦为一片废墟,只有尚存的大小雁塔,作为文明毁灭的见证,也作为中华文明香火的传薪者!
在登临大雁塔的6年之后,我俩又来到小雁塔。这里环境清雅,和西安博物院连同一体。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去时小雁塔因维修关闭,被隔在了高台之外,无从近观。
檐角早已在千年的风雨剥蚀下失去了棱角分明,叠涩层的边缘也变得粗粝模糊,只有那菱角牙子依旧还保持着童稚的状态。
地震一次次肆虐,大地颤抖,山河摇撼,明代时被掀掉了最上的两层,三次出现了裂缝,小雁塔却凭借着自身精妙的建筑结构,神奇地三次“自愈”,顽强挺立。
像老树枯藤,也像老人残缺不全的牙齿,虽不再完整,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
比起大雁塔,我更喜欢小雁塔,因为我觉得小雁塔更显历经磨难后的沧桑,更具岁月沉淀的独特韵味。
小雁塔位于荐福寺内,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功能与大雁塔相似,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籍而建的。义净(635~713)也是个奇人,他于咸亨二年(671)经由海道至印度,在那烂陀寺学习十一年,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游历三十余国,于证圣元年(695年)回国。百度上说他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但一些资料上说是不空,不是义净。
转到西安博物院,藏品极多,一时也搞不清那些是最有代表性的,只凭直感拍了些。
书法我只挑熟悉的名人,上图为曾国藩的,下图为《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书法。
历史从未远去,它隐匿于砖瓦之间,流淌在博物院的展品之中,散发着一种穿越岁月而来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
(73)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
《华夏深处》(第三十三天) 5月20日
唐末,自黄巢(880年)攻入长安后,以及后来的朱温废唐,长安先后遭受过10余次的兵火劫掠。从此一座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都城——古长安,一座凝聚着建筑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无数钱财民力的繁华帝都,沦为一片废墟,只有尚存的大小雁塔,作为文明毁灭的见证,也作为中华文明香火的传薪者!
在登临大雁塔的6年之后,我俩又来到小雁塔。这里环境清雅,和西安博物院连同一体。小雁塔虽不及大雁塔规模宏大,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去时小雁塔因维修关闭,被隔在了高台之外,无从近观。
檐角早已在千年的风雨剥蚀下失去了棱角分明,叠涩层的边缘也变得粗粝模糊,只有那菱角牙子依旧还保持着童稚的状态。
地震一次次肆虐,大地颤抖,山河摇撼,明代时被掀掉了最上的两层,三次出现了裂缝,小雁塔却凭借着自身精妙的建筑结构,神奇地三次“自愈”,顽强挺立。
像老树枯藤,也像老人残缺不全的牙齿,虽不再完整,却承载着无数的故事。
比起大雁塔,我更喜欢小雁塔,因为我觉得小雁塔更显历经磨难后的沧桑,更具岁月沉淀的独特韵味。
小雁塔位于荐福寺内,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功能与大雁塔相似,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籍而建的。义净(635~713)也是个奇人,他于咸亨二年(671)经由海道至印度,在那烂陀寺学习十一年,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游历三十余国,于证圣元年(695年)回国。百度上说他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但一些资料上说是不空,不是义净。
转到西安博物院,藏品极多,一时也搞不清那些是最有代表性的,只凭直感拍了些。
书法我只挑熟悉的名人,上图为曾国藩的,下图为《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书法。
历史从未远去,它隐匿于砖瓦之间,流淌在博物院的展品之中,散发着一种穿越岁月而来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