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无题

2025-04-12 09:29:10
标签: 华夏深处

 《华夏深处》(第三十四、三十五天) 5月21—22日

       开始向西北部进发,路上的时间居多,跳过去不写,有脱节之感,只能择其要者略加叙述。

                  一、灞源镇、洛源镇

        在关中平原上遥望秦岭,总会激动一阵子。虽然走过终南山,甚至登过秦岭主峰太白山(景区),还是感觉与秦岭隔了一层皮。去前搜寻到翻越秦岭的三条老国道,可都是往汉中去的,而我将往河西走廊。怎么办呢?勉强找到了两处,百度上说是位于秦岭深处的,灞源镇和洛源镇,听名称就是灞水、洛水的源头,位置应属深山,欣然前往。

 

       结果发现两处都很平常,没有路险、峰奇、景秀,远比我们当地的山区低平,找不到秦岭那种莽莽大山的一丝感觉,失望…。

 

                      二、公输堂

        明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为纪念木工祖师爷公输般(鲁班)造了小小的一幢房子,历时11年才竣工,工期之长可见木匠的用心程度。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大木作,而这里是小木作。将建筑浓缩于微型,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了一座由穿堂、天宫楼阁、藻井以及佛道帐组成的宏大宫殿群。它位于渭丰镇祁村,结果我俩到时,非但闭门,连个建筑的外壳都没看到。

        发几张围墙上的图片,希望能给古建爱好者提供线索。

 

                    三、杨显惠的《纪事》背景路线

        杨显惠的“命运三部曲”之一的《定西孤儿院纪事》不能忘怀,他以白描是手法展现了1958-1960年的“三年灾害”时期一幕幕人间悲剧,很多孤儿娃子的命运。

 

       翰墨飘香的通渭县是个重灾区。饥饿使人们失去了理智,也失去了人格。每到食堂打汤的时候,无人能相信家庭成员不会在路上偷吃,人人亲自怀抱一个罐,一齐拥挤在门口守候,即使两口子也为争食而闹不和。

       这些地名都很熟悉,什么马营镇呀,华家岭呀,描述中的河谷和山梁应该如所见,只不过当年这片土地没什么植被,风大极了,也冷极了,都可以想见。

       又去了定西社会福利院,它位于小巷内,外面没有招牌,比较神秘。

     “定西孤儿院”会不会是“定西社会福利院”的前身?我不得而知。我来到这里,是由《纪事》所推动的。旧事早已烟消云散,只是忘不了那本书。

                                   四、兰州黄河中山铁桥

        中山铁桥附近找不到泊车位,勉强靠边,由夫人去拍了几张照片,算是打卡。

 

       1909年由德国泰来洋行建造,钢材水泥均由德国进口,至今已110多年仍在使用,该桥为兰州市的地标性建筑和打卡地。

         旅行走的是寻常路,其实也是心路。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