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惟道是从”是“德”的唯一评价标准

(2025-04-04 10:08:54)
标签:

斗争哲学

存在就要承受

分类: 原创

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赓续。天地万物都在循规律而变化,天地对人的造化,天地运转规律在人体中的自然发生,人体的能量要自然承接,愿意承受一切,不进行无谓抗争,或通过能动性把能量用于遵循规律的行为,这才是合大道

“道德经”中的“道”指的是一切事物最本源、最一般的规律,“德”指的是人观察、领悟、配合“道”的能力。用舞蹈作比喻,“道”是舞曲,“德”是舞者聆听舞曲的韵律并随之起舞的能力。舞者不可能让音乐停下来,更不能让音乐顺着自己的舞步,只有让自己“配合”舞曲节奏才能完成舞蹈。魏晋南北朝时的王弼注解《道德经》这样说:“德”者“得”也有道的人便是有德之人,无道的人便是失德之人正道者谓大德,反之就是无道,缺德。

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德”就四个字:“惟道是从”。德不是指“仁义礼智信”这样的道德评价,“道”落实到人身上的妙用。“在哪里,孔子说“天命之谓性”,大道落在人身中,叫做性。洞察一个人是否有德,只是看这个人在人生的一切境遇之中,是否能够确保顺从道的发用,保证身中自性道气的自然造化,时时不违背大道造化的规律,这才是“德”的唯一评判标准。

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万物尊道而贵德。”道是体,德是用,德是“道”外在的体现,一个人有德就是指他一切的行为举止都符合。所以,只有“惟道是从”、“顺道而行”,才是真正的德。符合道的,就是有德,不符合道的,就是无德。

《道德经》有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里所说的“善人”和“不善人”,是指善于顺应大道人,以及违背大道的人。在老子看来,懂得“道法自然”,顺应大道人,便是真正的“善人”;反之,不懂道理,逆天而行,违背天道的人,便可称之为“不善之人”。《道德经》中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说上天不分亲疏,经常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

《易传》中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并不是说不断的做好事就能得福报。这里的“善”不是指“善良”,而是“高明的行为”,即遵循规律办事;“余”是“无穷”,“连绵不绝”的意思,而不是“剩余”;“庆”是“赏赐”的意思。综合来说,就是一直在积累高明的行为,美好的事会连绵不断的找上门。

至于儒家讲的仁义道德,则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需要共同遵循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建立,总体上还是以道为基础。因为人都是利己的,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难免会和其他人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人都想和仁义之人交往,反过来看,注重仁义道德的人,也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配合,从而对自身更有利,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德是建立在互利基础上的的社会规范,礼仪是遵循规律办事的一种行为方式,遵循仁义道德也算是在遵循社会规律。遵循道德做事虽然有时违背人性,不能满足一己私利,但是在社交层面上,却能获得更大更多的收益和回报,会对自己更有利。因为背离了人性,这种情况被称为伪德,也是老子认为的“失道而后德”的情形,其实,这种助人助己的行为算不上失道,而是权衡利弊后的遵循规律的表现。

人往往都有两套思想:一儒家思想强调“善”指导我们行善积德,高情商做人,其目的是让我们凝聚人心“人道”上占据主动,实现利人利己。二家思想强调“善”,是为了让大家做人做事符合“天道”,指导我们高智商做事继而事半功倍。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顺应规律,为了使事态的发展对自己更有利。

因此,在利己和仁义之间,我们需要平衡把握,不要死守礼仪,要了解自己的需要、性格、身体状况、行为规律、社会地位等客观条件,并且让自己的主观意志配合自己的客观条件,顺道而为,使自己获得最好的发展。

不要为遵守既定的社会规范而刻意压抑自我,更不要被道德绑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说:“自私是正常的,自私是天经地义的,自私是被老天编码的。”庄子认为仁义、是非,是人的枷锁。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无善无恶,有了是非的牵绊,永远做不到逍遥。圣人并不要求达到天下至善,人人没有怨恨是办不到的。“天道忌满,人道忌全。”守住大原则顺道而为,不必求全责备。

成长修行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不是为了让生活中不再有不如意的人事发生,抱有这种想法,只会使人走向偏执。真正的成长修行,仅仅是为了成为你自己——完整的自己,而完整就意味着有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这是所有人、事的共性。世间万物皆包含矛盾关系,完美只是头脑假我的定义,是迎合外界标准的理想化定义。每一个生命都有兽性、人性和神性,成为完整的自己,就要接纳并允许自己所有的特性。

“天地终无情。”天道之下,众生平等天道是公平的,没有偏私,没有感情,不会因为你做了好事,就奖赏你,也不会因为你做了坏事,便惩罚你。叔本华说:“丧尽天良的人,从不相信因果报应,受尽委屈的人,总期盼着苍天有眼。”事实只是顺道与否,相应受到的奖惩不同而已。顺道而为即是积德,逆道而为必遭天谴。如《荀子·天论》中讲:“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当然,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类需要通过道德、法律层面对人的自私性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对于个人来说,真正的自由不是无视规则,而是在规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

 “惟道是从”是“德”的唯一评价标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