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情景会被大脑当真

标签:
斗争哲学存在就要承受 |
分类: 原创 |
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大脑无法分辨真实经历和想象中的情景。大脑产生的东西,我们往往会认同,并投入进去,产生情绪。比如,看恐怖片,你会心跳加速、手脚冰凉;看情感片,你会被感动的稀里哗啦掉眼泪。明明不是真实经历,大脑却触发生理反应,仿佛这些情景真的发生在了自己身上,这种机制是大脑的保护性设计。
大脑为何分不清想象与现实呢?这是因为大脑的首要任务是快速适应环境,并保证生存,所以,当我们想象某种情景时,大脑不管是否真实,它都会以同样的机制迅速激活人身体的应激反应。比如,当你想到令人紧张的场景时,你的大脑就会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让你心跳加速、肌肉紧绷,迅速处于战或逃的状态应对危险,这就是焦虑躯体化的底层逻辑。这就是你为什么想到要上台演讲,就手脚冰凉,呼吸不畅;为什么你只是看到美食的图片或视频,就会感到馋;在手机上看到风景美好的景象,也会觉得舒服放松,这都是因为大脑中负责情绪处理的性能和视觉皮层在处理真实场景和想象场景时,几乎没有区别。
大脑会想象出来很多情景和问题,那些不现实的问题根本就不值得为之付出努力,即便付出努力也是劳而无功。就像在看恐怖电影,入戏的过程中,情绪会随之波动,但无须我付诸任何主观努力,电影散场后,我们会自动回归现实生活,而无须去解决电影故事情节中的问题。
人随时可能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大脑中的想法,就像烟花,不断的升起消失,又像天上的云朵,飘然而来,悄然而去。爱因斯坦说:“人类最美妙的事情,就是我能用我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去思考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念头,则与草木枯石无异,陷入顽空死定当中,是没有生机,没有作用,没有智慧能量的。
思维想象是人的正常功用,可以用来反思、用来体验,但不可以把想象出来的不现实的内容当成问题来解决,因为主观臆想的东西本身就不客观、不现实,根本就没有必要解决,也解决不了。就像演员在演某个剧本里的角色,在剧情里受伤了,但他并不会真的受伤害,因为一切都是假的,他只是在演一个受伤害的角色而已。
念头生生灭灭,来来去去,无穷无尽,每个人一生都要注定和它共生共存。对想象中的不好的东西,不排斥抗拒,不沉迷其中,坦然面对即可。如果压念不起,就好比搬了块石头压在草丛之上,不但压不住草丛生长,还会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是不可取的。
脑子想的东西,不是现实的存在,只是一个空洞的思想,是大脑中的一场游戏,绝大部分扰乱我们身心的烦恼,无非是“自寻烦恼”。心理活动无论多么剧烈,只是发生在心理空间中、精神层面上,现实中没有半点改变,很多人就把心理上演的戏剧当成了人生,而失去了自己当下真正的人生。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极度焦虑,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内耗。他为让自己减少胡思乱想,专门在日记中记下了一句话,用以警示自己:“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下不杂,既往不恋。”该读书的时候,就好好读书,心里不要想着还要见客人;该会见客人的时候,则专心接待客人,心里不要还想着读书的事。事情没发生之前不患得患失,如果事情来了,就坦然面对,智者从来不执着于改变一些改变不了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办不到。
反过来想,既然大脑的想象可以骗过身体,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大脑的力量,用积极的方式反向调节健康呢?比如,你可以尝试着去做视觉化练习,在大脑中想象阳光洒在身上,成功完成任务等一些积极的画面,就可以触发多巴胺分泌,增强幸福感。再比如,踏踏实实做些事情,不去顾虑其他。很多紧张焦虑都只是因为大脑的幻想,那些滑雪运动员从来都不会去想自己不要撞到树,而是专注于确定的事情,确定的赛道,确定的雪板以及自己确定的身体状态,只有这样才会在复杂多变的雪道环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如果你能与大脑合作,让大脑成为盟友,你将不再是自己思绪的奴隶,不再被自己的那些情绪和念头牵着鼻子走,而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