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谓抗争的成因和启示

标签:
存在就要承受斗争哲学改变内耗习惯客观规律 |
分类: 原创 |
承受的状态是一切客观物质存在的客观本然状态。人在承受中发生着变化,在承受中走完一生。无论怎样想,无论怎样去处理,我们都还在承受着。
一时难以接受的前提是人会本能地认为经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现状,获得进展奖赏,使之对自身更有利。比如,弱者挑衅强者,强者一时难以接受,产生愤怒,这种反应能刺激我们有效应对。再比如,面对能伤害到自己的动物,我们会产生恐惧,并且本能躲避,远离之后,恐惧也会随之消失。
主观意愿可以一时违背规律,受惩产生的不良情感能刺激人进行有效应对,但是用于解决问题的具体行为不可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而有些东西,我们自认为能够改变,实则是无能为力。比如产生了不良情感,我们不愿承受,想改变之,这就是偏执,越想单纯地去消除不良情感,越会过敏之。不良情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引发不良情感的具体事件上努力,具体事件好了,不良情感也就自然消逝了。如,努力学习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感,而通过推理论证排除自卑是错误的思维模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是正道。
同理,进行无谓的抗争,会使人产生焦虑痛苦等不良情感,我们不要单纯排斥焦虑痛苦,因为这种不良情感是人类的朋友,在提示我们斗争方式出现了问题,我们只要停止无谓的抗争,焦虑痛苦就会自然消失。
而有些事件,也能使我们产生不良情感,我们往往会误认为是事件引起的,而不认为是我们的应对方式引起的。比如,在回忆以往的事件时,感觉在某一事件中做的不够好,会产生不安,我们往往会通过推理论证摆平这种不安感,可又难以如愿,并且对该事件更加敏感。这种无谓的抗争会使我们焦虑痛苦,我们以为是事件没有摆平才引发的这种焦虑痛苦,因此可能会进一步自我说服,以摆脱焦虑痛苦。
其实,焦虑痛苦是无谓抗争引发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推理论证自我说服,而是不再进行这种无谓的抗争。
回忆以往的不完美事件产生不安,这种不安情感是不需要摆平的。但是,我们往往会认为引发这种不安情感的根源应该是的不完美事件,就想着要去摆平,也正因为这样做了才使得我们陷入恶性循环,这就说明这种引发不安的不完美事件是不可为的,无须在意,更无须摆平。爱因斯坦说:“用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试图来解决问题一定是无效的。”
其实,这种无能为力的不完美本是客观现实,也是正常现象,正常情况下都会被人忽略,不应该引发不安。而对个别人来说,为什么会引发不安呢?就是认知出现了偏差,把本该直接承受的无能为力的东西看成逆端,并偏执地认为能够摆平,并且形成了去摆平的行为习惯。本能自然会挖掘一切潜能成全之。
这就要追溯形成这种偏执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初始原因了:比如,对某人来说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这会让他一时难以接受,产生不良情感,这样,他就想通过推理和自我说服去摆平,去寻求安慰。在“热灶效应”的助威下,执着于此,则会更加敏感于此,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一旦无谓抗争的行为形成习惯,进入潜意识,新的偏执认知也会油然而生,偏执认知下的正常事件也变成了不正常,使人产生不安,让人去摆平。并指引人对正常事件进行检索,从中发现不完美以成全习惯性的无谓抗争模式,这样不但不能解决任何客观实际问题,只能使人更加焦虑痛苦。
那么,在初始阶段,在不可为的情况下,人为什么又要尝试着抗争呢?
这里,具体分析一下其潜在动因:
1、通过说理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孩童只针对事实采取行动,因为孩童的想象推理逻辑不成熟,通过想象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有些不如意,大人一句话就能哄好。再者,因为孩童能力有限,即便耿耿于怀,也会因心有余力不足而知趣放下。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说理来进行自我劝服,从而消除一些不良情感。
理性思维强,思路清晰,勤于思考是好事,对应对和解决一些问题有好处。不过,理性思维强的人,会更倾向于通过辨析来摆平一些不良情感,而且很多事情也只有通过这种说理的方式才能摆平(通过现实的劳动却摆平不了)。这种方法有时很有效:比如,考大学未被第一志愿录取,而被第二志愿录取了,一开始难以接受,后来想到第二志愿的院校就坐落在家乡的大城市,而且专业也不错,这样,从现实现在中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就不再纠结了。要不是看到第二志愿的好的一面,单纯地想从“未被第一志愿录取这一事件”中找出自我安慰的理由则很难。
2、人有尝试斗争的本能冲动
人有探索的天性。进化赋予人类探索未知的好奇和尝试解决问题的冲动,使人萌生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侥幸心理,而不是刻意逃避或担惊受怕。但不要存有评判、排斥的抗拒心理,一但步入我执,一但想排除,想解决无能为力之事,那就不是态度、行为在客观无能为力之事上的正确运用,就在违背生命进化规律。
无法通过遵循并运用规律做对自己更有利的情况下,就不去斗争,不去进行无谓的抗争。不是基于遵循运用规律的斗争是无谓抗争。能动性功能从遵循规律的斗争中进化而来,其作用发挥也要遵循规律,才能获得遵循规律斗争所应得的奖赏,否则,背离规律进行抗争,就会受到惩罚,受到客观现实的惩罚的同时,还会受到精神的惩罚,因为你主观愿望上采用这种违背规律的方式抗争了,就会在主观愿望层面上受到打击。
其实,随着脑神经逐渐发育,人人都会有犯神经质的时候,这是成年人正常的心理反应,既然正常,就无须在意。发现规律就要去用,去实践,就要实事求是,按照规律办事,而不可再偏执于没有把握规律时的尝试受挫状态或违背规律时的碰壁受惩状态,这才是根本。
有些时候,事情不好的一面占据主导位置,难以从不好的那一面找到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而现实中却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会使人获得心理平衡。比如,从一个奖金丰厚的单位调入另一个单位,一开始难以接受,心理不平衡,到另一单位,才发现这个单位还有别的正规渠道的补贴,而且比原单位更丰厚,这样就心安理得了。
而有些事情,没有更好的理由对冲不好的一面,现实中也没有出现令自我信服的好的一面,这样,就只有放下,不去进行无谓的抗争,不去摆平那种事件引发的不良情绪。比如,学习努力成绩不好,会产生自卑情绪,从推理论证上难以消除自卑感,那就只有放下,把时间精力用在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上,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其实,想法证明自己不笨,想以此来消除自卑情感这条路本身就是错误的,就是在做无谓的抗争。
当然,有些不良情感可以通过发泄、转移、升华等方式消除。无论摆平与否,理性思维要以承受一切为前提和基础。无能为力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无奈,就是让我们不去管,就是让我们去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