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幸福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2023-05-12 09:49:00)
标签:

斗争哲学

分类: 原创

惯性维护平衡促使人满足需求、维护机体,作用造成变化迫使人避免病痛、延缓衰老,这都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爱护好自己”。人类进化出了能自动运行的消化、循环、免疫等系统,进化出了能让人用来发挥能动性的眼睛、四肢、大脑等器官的同时,也进化出了能让人体验“情绪情感”的能力,以使人能更好地斗争,更好地适应环境。不同的人,为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斗争,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对“爱护好自己”进行最有效的斗争,最能使人产生幸福感。春风十里,不如悦己幸福感是对人体、对作为精神基础的生理最有利的一种情感状态,这就是人为什么要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真正的幸福是主体人在合理的社会规范下,为满足自我客观需求,在自己热爱且专长的领域,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并能从中获取物质、精神的回报,唯有这种意义和幸福相统一的人生才算得上完美的人生。

为满足需求,实现目标,人会理智地运用意志指导个体行为活动。而机遇、现实条件和个人能力等因素,又决定了人在为“爱护好自己”而斗争的过程中,很难总是在为有意义的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兴趣、有进展奖赏的斗争,很难保持幸福的常态,难免会出现“需求斗争奖赏”规律中的其它几种不正常的斗争形式:比如,社会未能禁止不劳而获现象,未能树立起劳动光荣的意识形态,自我寻乐的人就难免会为无意义的需求进行有动机兴趣、有进展奖赏的斗争,慵懒自私的人就容易脱离斗争;为了谋生,不得不在压力大的环境中从事自己不喜爱的工作的人就容易进行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有完美主义倾向的神经质者就容易进行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情感的产生是由人的斗争方式决定的,以上不正常的斗争,往往会使人产生不正常的负面情感,影响人的身心和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把握好自己,调剂好生活。比如,尽量能到自己感兴趣且专长的领域进行打拼;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娱乐和休息时间,做到张弛有度;对无能为力的事学会适时放弃;等等。社会也应以人为本,实行民主政治,制订合理的规范,树立自由平等、环保节能等意识形态,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多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平台,以使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都能生活得更充实、更幸福。

当今世界,多劳多得,任人唯贤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世袭权势现象已不多见,除了资产阶级革命尚不彻底的国家,还保留着折中的摆设性的世袭皇权。但有这样一种情况:财富多了,传给后代,会造成后代在不劳动的情况下就能轻易满足生理(丰衣足食)和心理(有人追捧),这种情况能使很多人醉生梦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过这样的生活,值得社会警惕。这就要求社会要利用好人的社会属性需求,以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为主线,调整被认可、被尊重、被崇尚的内容和标准,使为环境做贡献成为主导性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比如,不能以开高排量的车更受尊崇,而应提倡出行环保;不能让铺张浪费有市场,而应提倡勤俭节约;不能让游手好闲受人羡慕,而应提倡劳动光荣;不能让沽名钓誉的政客、故弄玄虚的星族更“出彩”,而应提倡民主、正义和奉献……正确的价值体系确立后,人的行为活动才能趋向合理性,才具有意义和价值,人才能超越名利而自觉地劳动,自在地生活。都享受,都不劳动,再发达的国家也会衰败,再富足的社会也会坐吃山空,人类的智能体能也会随之退化。因此,社会应强制禁止那种不劳而获、或继承大量财富后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的遗产税法,年满18周岁的公民要自立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确立,就是力求避免以上现象的产生。人是有惰性、习性和从俗性的,非临终前的人很难去反思人生,不要指望生活富裕而又无所事事的人会自加压力,自我创造“不安于现状”的矛盾,把自我实现上升为个人需求并在自己热爱、专长的领域奋斗一生,毕竟发现自我,参透人生者还太少。人在为解决矛盾,满足自我的斗争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感受,要想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人必须进行有动机兴趣、有进展奖赏的斗争,其实,我们热衷的网络游戏,正是利用人克服矛盾而获得快感的天性规律创造出来,以供人消遣的,只是这种自娱自乐的斗争方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没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罢了,至于健身性运动、社交性娱乐、专业性竞技等游戏活动则另当别论。

劳动创造了人,人不能脱离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人需要生理的满足,更需要精神的富足,精神情感产生于斗争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有价值的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兴趣、有进展奖赏的斗争,才能获得幸福。因此,人人都要树立勤奋一生、劳动一生的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生命体更好存在的要求,更是生命进化结果的要求。人生是一个过程,人总要在有意识、有思维、有情感的生命状态下度过一生,每个人都应遵循生命规律,遵循社会规范,根据个人需求和现实条件,以自认为最好的方式去追求幸福,去爱护好自己,去更好地走完一生。而不是消磨时日,让消极、慵懒、卑微、虚华侵占灵魂,摧残生命。

对生命的最佳回应,是生活得快乐。幸福感是最有利于生命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持久性的精神满足,高兴是一时的情绪反应,持久的愉悦才是幸福。人的生理容易满足,但生理满足后往往还需要周期性地补给和维护;人的精神不易持久满足,一旦成功了,还需要迈向新的目标,踏上新的征程。从现实基础上奋起的人,实现某一目标后,会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达到了新的高度,原来的愉悦感则容易被周围的现实环境消解,人还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更高的需求。比如在等级森严的机关,新参加工作的公务员很想被提拔为科员,愿望实现后,他会为此快乐一阵子;进入科员职位的层次后,受周围其他科员不断被提拔的影响,自己的位置相对就降低了,他又会开始羡慕副科的位置;一旦达到副科,又会向往正科,再往上是副处、正处……心随境迁,人欲无止境。从养生的层面上说,古人告诫世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一种通过降低期望值获得幸福的途径。但从人的生命存在、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层面上说,又需要每一个人都干劲十足、勤奋终生,这就要求社会要为世人引导正确的努力方向,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各尽其能的表演舞台。

从发育成长到成熟,生命的一生总要传宗接代,生育后代是生命自身进化来的繁衍范畴的结晶;从生存斗争到成功,人的一生总在追求终极幸福,自我实现是人类后天觅得的生存范畴的坦途。自我实现的人能在自己热爱专长且对社会有益的领域,在没有外在主观人为因素造成的阻力和压力的情况下,自由自主地进行斗争,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因此获得物质的报偿和精神的富足。有了这种精神支柱,就不会再有生命价值层面上的压力和负担,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发展,达到心理上的淡定从容,生活上的逍遥自在、事业上的随性而为之境,因而也最容易出成果,最容易成功,也最幸福

改造社会,征服自然;个体永生,人类永恒。这样的大方向有了,在合理的社会规范下,资金雄厚的财团将更有条件通过成立俱乐部、兴趣小组或公益组织等形式,把有共同爱好专长的人组织起来,发动大家既为自身的利益也为全社会的福祉而奋斗,这种贡献和善举,会赋予投身其中的所有人都有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幸福人生。

 幸福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文/时效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