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本身就是一种应对方式

标签:
存在就要承受斗争哲学客观规律改变内耗习惯 |
分类: 原创 |
人的大脑功能意识是围绕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人类更好地存在下去进化的,对于无能为力事件的应对,就是不让人进行无谓的抗争,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存在下去。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是遵循规律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的最高修为,主观意愿上“一时的难以接受”,被生命进化利用受惩罚后,产生的不良情感能激发人的本能斗争,而有的人则会理性权衡利弊,适时转变斗争方式,事过之后,又总能自然回归到甘愿承受一切基础上的自性而为。比如,被弱者无端挑衅,人的本性是发怒回击,而看透人性的人,会认识到弱者的无知滑稽和可笑,可以去制止和点化,但未必发怒,未必针锋相对。
对一些“一时的难以接受”无能为力之事,则更不会偏执地去抗争,因为他本能地知道,无论如何都要承受的,何必还去进行无谓的抗争。何况,承受本身就在应对着一切,潜意识在进行着处理——整合、吸纳、升华或遗忘,并使我们意识到无须为此事付出主观努力,无须进行无谓的抗争。从量子力学层面上讲,意识会对能量波产生影响,在潜意识的处理下,人的念头总会随时随机闪现,这些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发现、发明或创造的念头随时会蹦出来,给人以启示,使人产生灵感或顿悟,而无须刻意为之。无意义的事或无能为力的事,也会被潜意识过滤掉,因为它们不会激发出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灵感火花。
比如,在思维活动方面,有时紧张地进行思维活动时一无所获,而在休息、放松甚至梦境中,却能意外地获得成功。借助形象思维,进行发现、发明、创造的例子,在漫长的科学史上并不鲜见。如: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出神,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借此灵感研究下去,他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澡堂洗澡体验入水和溢水时,突发灵感,验证了金皇冠被工匠掺了银子,并进而发现浮力定律。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曾对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的结构百思不得其解,一天,他梦见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构成了一个圆环形,受此启发,他悟出了苯分子中的碳链是一个闭合的环,从而发现了苯环结构……因此,有人把休息、睡眠应用于开发潜意识,获取灵感的途径。因此,人处于休息、睡眠等无为状态时,人的潜意识也在活动着。
越原始越低级的东西,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和稳定性。习惯性行为是低能级,可由潜意识控制。承受更是低能级,因为无须消耗能量,无须付出任何努力,并且可以摆平很多付出能量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南开大学教授齐善鸿说:心事多,本身就错了,99%的小事不用反复想,1%的大事交给老天想,静一下,就有答案了。
道派生了天地万物,人不参与其中,其自会按照规律自然发展变化。任一切自然存在下去,放弃所有的控制和对抗,这时你会发现,你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都会处于一种自动运作的状态,这就是和谐的状态,是道在运行,你的说话、走路,乃至于呼吸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是被刻意控制的,这时,你就摆脱了大脑对你的控制,创造力也就出来了。
事物变化都是建立在事物的按照客观规律变化之上,如果人参与其中,遵循规律发挥能动性,其就会顺着人为的方向发展变化。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是遵循着客观规律。比如,人遵循规律发挥能动性做的是可为之事,其结果会是心想事成;人遵循规律发挥能动性做的是可为之事,但需要学习,并付出一定的努力,其发展就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虽然最终也能达到目的;如果是不可为之事,人偏执地去抗争,不但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会因进行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而受到惩罚。
现实中纠结的人,拧巴的人,都是在发挥能动性进行着无谓的抗争,从而造成能量的不通畅,这种淤堵对精神和肉体都是一种伤害。当一个人的内心动荡不安,生活也会出现无尽的麻烦,会陷入到一种不断的创造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的怪圈。因此,不要纠结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小非,要让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匹配你最核心的目标和方向。
物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切物质在运动变化中。无论是否发挥能动性,无论斗争与否,人都必须以一种行为方式存在。
单纯承受的状态近似于“无为”,人的无为是一种没有主观能动性参与的本能存在,无为状态下,本能潜意识也在吸纳、消化、休整、处理,能使人放松大脑、积蓄精力、增强免疫力,有时还会使人迸发灵感,因此说,不抗争(无为)本身就是生命进化赋予人类的一种应对无能为力之事的最佳方式。
比如,在神经调节方面,人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除少数器官外,一般组织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的双重支配。在具有双重支配的器官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具有拮抗的性质。例如,对于心脏,副交感神经具有抑制作用,而交感神经具有兴奋作用。这种拮抗性使神经系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调节内脏活动的平衡,两者间必有一个占主导优势。但无论是交感占主导优势,还是副交感神经占主导优势,两者都在运转调节,发挥着作用。虽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和积蓄能量等方面(例如,瞳孔缩小避免强光的进入),但其调节本身就是一种应对。
“境遇为有,是道场;虚是无,道发用。”为讲清“有”和“无”,老子打了几个比方:轮辐安装在轮毂上的孔窍里,才成就了轮子的作用。制作陶瓷器具的模具,其空处才是真正能够用得上的地方。在山壁凿窑洞,里边空出来的地方,才是可以住人的地方。空的地方才能成就真正的作用,才是真正可以利用的地方,但是没有具体的“实”和“有”,也就没有这个“空”,他们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老子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是说“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能动性发挥不到的地方,潜意识往往留有一扇门。看似不斗,规律运转赋予人的本能还在进行着处理——加工、警醒、遗忘、激励,以使人更好的承受。感性行为往往比理性更有利于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像具有利己性的孩童,能天真无邪的面对一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遗忘,不去在意,更不会为了自我安慰而进行理性分析。
残缺是人整体的一部分,不完美是人生的一部分一样,人介入了主观情感和能动性,就往往把其认定为异端并进行排斥,这种斗争形式适应于做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可为之事。对于不可为之事,如果我们把那种无能为力的残缺和不完美看成是人生整体的一部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去排斥和抗争,其自会遵循自有的模式运转,人的这种无为就是对无能为力之事的最好应对。
斗与不斗都要承受,斗是为了更好的承受。斗争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做可为之事,不做不可为之事。不做不可为之事,不进行无谓的抗争了,对于人类而言,休息、睡眠等无为也会是高效的,更有利于个体的自我调节。日本编织设计师三国万里子说:“人生停滞不前,似乎看不到什么希望时,我会一边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边顺其自然地生活,正是这些时刻构成了完整的自己。”
当然,人有很多种活法,可以游戏人生,可以躺平……可以以任意一种行为方式存在,可以形成各自不同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相应的认知,但大前提是能动性不可进行无谓的抗争。为过得更好,也只有做些实实在在的可为之事才最有意义,最能产生现实效果,也最能形成客观现实的认知。
(文/时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