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东西不代表现实

标签:
现实世界想象的东西虚幻客观世界客观规律 |
分类: 原创 |
想象总究是想象,现实不因想象而改变。人能主观臆想出不完美,但事实往往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糟糕,想象出的不好的东西绝大部分并不会发生,何况有些问题在等待中就能自行解决,有些坏事还能变成好事。而思虑过多的人,会对一些小事纠结郁闷,会因一些大事寝食难安,会把一些正常的事想成坏事,即便本来是一件好事,也会因过多的思虑而患得患失。
主观想象能放大不足,不要为无知的想当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俗语道:“一白遮百丑。”有的脸黑的人,在洗脸的时候,每每用香皂搓,用手抓挠,岂知这样对皮肤并不好,专家甚至提倡早晨不洗脸更有益于皮肤,因为夜间分泌的油脂对皮肤有滋养和保护作用。何况脸黑也有脸黑的好处:黑皮肤含有的黑色素细胞会更多,能很好的抵御紫外线辐射,更好的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本人曾有过这样的经历:2007年,用住房公积金在徐州某小区买房,总计17层的小高层,买了8楼。上房时,看到小高层前面有几排多层楼房,总认为多层楼房档次低,并为买了这样高大上的小高层充满着自豪感。后来才知道,鉴于将来的维修或拆迁,商品房的多层优于小高层,小高层优于高层。可见,因认知的局限,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不一定真好。
反之亦然,自认为不好的东西,往往可能是好事。比如,流鼻血可以“去火”;咳嗽有利于排出呼吸道的废物;呕吐能排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以减少吸收;一定程度的发烧能提高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不卫生能增强免疫力,“过于干净”反而是孩子反复生病的一大诱因;等等。
思虑过多的人,往往人为放大阴暗面,甚至通过主观想象虚构出不幸或灾难,从而引发不安。念想如泡影,何足为惧,何惧之有,“哪怕洪水滔天,能奈我何?!”现实中的任何事情,都要承受,而且必须承受,对于想象中的虚幻的东西还有什么可怕的。任其自然发展变化,不去在意那些臆想出的虚幻的东西。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过:“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曾经有两个书生,学业成绩相当,都有望考取进士,于是他们结伴进京赶考。路过一片树林,突然一只小鸟摔了下来,死在了他们的脚下。高个子的书生,压根没当回事儿,继续往前走。矮个子的书生,心里咯噔一下:哎呀,鸟落在地上了,那岂不是要“落地”吗?!到了京城,他越来越郁闷,满脑子都在想着,哎呀考不中啊,要落地的。结果考试那天,他心里面就一直被“落地”纠缠,答题毫无思路,结果名落孙山。而那个高个子的书生,心无旁骛,答题如行云流水,最后金榜题名。境由心生,心即世界。不相干的事儿,一个人压根没当回事,一个人一直在瞎想,最后的结局却是天差地别。
还有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奋斗了大半辈子,给自己买了一个四合院,在里边悠闲的过日子。在四合院里有一棵树,有一天,有人路过,看到这棵树,就告诉他说,你赶紧把这棵树砍掉。主人问:为什么呢?这人说:方方正正的一个四合院,里边有一个木,这不是一个“困”字吗。主人听了之后,发现对啊,就准备砍。那个人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人路过。这个人说:这棵树可不能砍。主人说为什么不能砍。这个人说:如果你砍了这棵树,方方正正的一个四合院,里边住着一个人,这不是“囚”字吗。这下主人左右为难了,他正在为难的时候,路过一名禅师。主人就跑过去问这个禅师:我院子里的这棵树,我把它砍了怎么样?禅师说:砍了好啊,砍了之后阳光充足,你可以晒太阳了。主人又问:如果不砍,行不行呢?禅师说:不砍好啊,你可以在树下乘凉啊。
现实中的事才是事,想象中的虚幻的东西,都不是事。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会照出来这个世界的样子,一旦脱离现实,这个镜子就会扭曲变形,就变成了哈哈镜,照出来的全部是假象。可悲的是,痴迷的人还以假当真,自我折磨,庸人自扰。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也说过:“任何东西都抵不过真实。”现实总归是现实,世间没有超物质的东西,一切变化和发展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想象力再丰富,那都是主观臆想,主观凭空想象的东西不能产生事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促成事物的客观变化,才是实事求是,其他的一切脱离实际的臆想,都不值得在意,更不值得为之付出努力。
人的主观臆想和梦境一样虚幻而荒谬。做梦醒来之后,人能辩识到一切梦境都是假的,无论梦境多么美妙或多么悲催,而唯有现实才实实在在,才会有付诸努力后的进展奖赏。从另一角度讲,这也是做梦对人类认知的贡献,使人认知到现实才真实。
值得庆幸的是,事物从来不因想象而成为现实,客观规律也不会按照我们主观想象的模式运转,因此,作为主体的人,我们要沉入现实世界中,遵循客观规律,做些实实在在的可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