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规律的惩罚会被生命进化利用

标签:
违背规律生命进化利用惩罚哲学 |
分类: 原创 |
主观上“不愿承受”是违背“存在就要承受”这一客观规律的,这种违背规律产生的不良情感被生命进化利用,让生命采取相应的行为活动,以便更好的应对,以便获得更好的承受。如果因不愿承受引发了偏执的无谓抗争,进一步引发了不良情感,则违背了初衷,既违背了“存在就要承受”规律,又违背了“能动性不可进行无谓的抗争”规律,应即时罢手,回归接受,回归甘愿承受。可见,不愿接受是一时的违背规律,承受才是根本。
主观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说明本能认为还有更有利于承受的努力空间;或者本能认为委屈,一时难以接受,虽然不一定采取什么行动,但本能认知认为一时的难以接受会有后期的好效果。这是主观认知上符合人性规律,而客观上违背必须承受的客观规律的表现,因为此时只是主观认知下的本能反应呈现,还没有采取客观行动。
拿愤怒情绪来说,愤怒是一种不良情感,是一时违背“客观上必然承受”的客观规律所引发,虽然下一步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好的承受。但是这种主观上一时难以接受的现实是违背“存在就要承受”这一客观规律的,愤怒情绪正是对这一主观上违背客观规律的惩罚。虽然下一步的行为可能会因为我们遵循规律进行应对而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效果,能获得好情感和更好的承受,虽然本能愿意接受这种“一时违背规律给人带来更大收获”的不良情感。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情绪是人类的朋友,不良情绪也是人类的朋友,这是人类进化对违背规律受到惩罚的一时利用。就像人的在视觉的基础上会本能扭曲现实,把所看到的事物的残缺部分本能进行加工补齐,给人提供更有利于自我应对的错觉整合图景,以有利于快速认识和应对。至于水中鱼的折射,人类没有在位置定位上进行本能整合为更有利于捕捞,那可能是进化对水中生命的原始保护,也或许不像筷子插入水中,有露出水面的上段参照物的原因,这里不多做探讨。
违背规律的能量发用必然会受到惩罚,不会产生好感受,但是这种不良情感能被生命进化的本能利用,以使生命获得更好的应对效果和承受。动物的发怒发飙也是主观上一时难以接受,受到违背“客观承受规律”惩罚后产生了不良情感,某种程度上讲,这对动物的生存和种群延续更有帮助。当然,这里所说的惩罚并不是贬义,也不是坏事,而是生命机能的本能提示,就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就像感觉到烫伤疼痛会躲避,感觉到野兽的威胁会逃亡。
因此说,某种时段、某种意义上的不良情感对人类有益,从而被生命进化利用,这和违背规律受到惩罚并不矛盾,这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存在就要承受的客观必然性。从这一点上看,凡事都有两面性也被又一次印证,连主观上不愿承受的违背规律的惩罚都有被生命进化利用的一面,都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虽然这种违背规律的情感是不良情感,因此说,不良情感是人类的朋友。
人的认知感受会在主观行为的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如果行为有效,客观现实中获得有利于自己的进展,人的主观愤怒情感会消失,并产生愉悦情感,从而获得更好的承受。
如果本能认知判断错误,过于相信主观能动性能推动势态发生客观现实的向好改变,本能认知对一些不该引发不良情感的东西也会产生排斥心理,会一时难以接受,此时,如果我们不为此付出客观行为,这种不良情感和排斥心理会逐渐消退。而主观行为一但进行无谓的抗争,则是本能认知偏差:认定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势态,能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能获得更好的承受。而事实如果是无能为力或无意义,客观事实上的违背规律,则会使人产生焦虑痛苦等不良情感,这是违背规律必然的、应有的惩罚,这也是本能情感在提醒我们该就此罢手。
其实,这种违背规律的偏执抗争,也有其有利的一面,能有机会使人获得超出自以为不能超越的突破性成果,能使人产生灵感或引发顿悟,从而达成质的飞跃,只是其大前提不能违背客观上必须承受的规律,即知道了这种碰运气的行为方式无论引发何种结果,我们都能接受,都必须承受。有了这种承受一切的客观态度,即使我们主观上扭曲现实,想入非非,只要不进行无谓的抗争,也不会产生焦虑痛苦,因为我们主观态度上没有违背“存在就要承受”这一规律,主观行为上没有违背“能动性不可进行无谓的抗争”这一规律。凡事都往好处想,用积极的眼光关注事物的好的一面,自我想象的美好能使自己获得本能接受下的更好承受,虽然有时扭曲了现实,但不失为一种坦荡和大度,并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安详。
再拓展一下,从生命生老病死的客观现实来看,死亡对物种来说,更有利于该物种延续,可以使下一代更有精力和实力照顾好自己和再下一代;对即将消亡的个体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可以不再承受客观现实中的病痛折磨,这也正是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和伟大之处,是存在就要承受规律的客观和伟大之处。
总之,无论主观上违背规律与否,事物总会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转,只是不同主观能动性下的结果有别,感受各异,对人的影响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