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性不可进行无谓的抗争

标签:
哲学成长斗争 |
分类: 原创 |
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物质的运动,相互作用的物质在客观承受中发生着变化,人愿意承受是主观意愿在客观承受层面的客观态度,孩童时期的无奈成长使人形成承受一切的基准认知,其间发挥能动性进行的斗争,也是在客观承受着。
从小到大的存在过程中,人类个体会发挥能动性趋利避害。面对无能为力的事,人的心态还是要知趣地回到直接承受的基调,采取无为的应对方式。客观物质的承受和斗争遵循着客观规律,正是这种客观规律作用下的物质运动促成能动性的进化,因此,主观意志参与下的能动性发挥要遵循规律,不可用来进行无谓的抗争,这才是最贴近客观现实的承受和斗争。
能动性是主观意志参与下的行为活动,人通过能动性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是人与客观现实的契合,也是存在价值的体现,在客观现实世界中,为有价值的需求进行有动机兴趣、有进展奖赏的斗争,能更好的生存,并体验到充实快乐等积极健康的情感。人的能动性是从“在现实世界中做可为之事”进化而来,能动性的运用也要围绕做可为之事而发挥。“能动性不可用来进行无谓的抗争”是人有效应对、更好存在的基础,是生命进化的规律遵循。
世界原本矛盾和不完美,无能为力的事,只有任其客观发生、发展。生命进化赋予人检索的本能,在检索不完美的基础上能接受教训或有所改进就达到了目的,就是最大的欣慰和成功。检索到不完美正常,认知到不完美产生不良情感正常。情绪是人类的朋友,能提示人目前的状况,不要排斥不良情感,不要想着摆平不良情感,不要进行无谓的抗争。所谓“无谓”,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无能为力的,二是无意义的。这两种情况是我们斗不过的,或者不值得斗的,偏执地进行无谓的抗争,则是自讨苦吃,且于事无补。
为摆平不安进行自我劝慰属于无谓的抗争,虽然偶尔能有点小成效,能使人获得些许的心安,但是也不要走这条途径,不要养成这种抗争习惯。毕竟不完美太多,自认为需要自我说服的事情太多,无穷无尽,形成习惯后会使人倾向于内斗思维模式,有种岌岌可危之感。这种抗争本身就没有意义,因为起点不对,把本该直接承受的正常的、必然发生的、无须管或无能为力的东西看成了“不正常”,处理这种“不正常”的东西时,又没有能推进实质性进展的手段,只能寄托于自我劝慰。这种做无用功的自我劝慰不能产生现实成效,现实层面的主要矛盾问题也不能得到解决,何况更会有很多自我劝慰不了的情况,最终还是要无奈承受。
不同的斗争方式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在热灶效应的助威下,这种无进展无奖赏的主流思维模式(斗争方式)只能使人体验焦虑不安等消极情感,也只能使人越斗越败,难以自拔。也正是因为养成了摆平不安的习惯,潜意识才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出众多的不完美,寻找出众多的不安让人去摆平,从而使人陷入恶性循环。
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矛盾,惯性维护平衡使得人形成本能习惯,本能更会调动一切机能成全习惯。要想改变习惯,就要通过发挥能动性的有效作用,造成变化,通过用新的行为模式代替旧的无效的内斗型思维模式,来建立新的习惯。
人生中总有不完美,现实中总有力所不能及,只要还存在下去,就必然要经历承受众多的不完美,体验着不安的状态。不去在意,不是排除完了,不是自我说服了,而是愿意承受这些正常的东西。对待这些斗不赢、不值得斗的东西,只有直接承受,养成不进行无谓抗争的习惯,才是最客观现实的态度。
当排斥不完美并进行自我劝慰时,提醒自己:不是要在自我说服里兜圈子,找突破点,而是不要进行这种无谓的抗争。无为不失为应对不可为之事的好办法,对于无意义的或无能为力的东西,不赋予个人主观色彩和努力,只是客观的认识和承受,允许其按照自有规律存在下去。
本能认知界定为“不可为”而无为,界定为“无意义”而不屑,界定为“可为”而去做……是为了针对不同的事件,让人以相应的不同方式应对,以便能更好的承受,更好的存在。承受的态度是一切态度的基石,真正承受了,就不会再有“斗”的压力,也不会再有无缘无故的“斗”。能斗的斗,不能斗的直接承受。现实生活中能做的有价值的事何其多,何不找点事做,充实愉悦身心的同时,兴许还能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