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在就要承受

(2022-06-16 11:04:21)
标签:

哲学

存在就要承受

分类: 原创

作用和变化在承受中发生,是物质的永恒存在方式。人生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让人承受、体验、玩味和感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认识,更好成长,有效应对,以便更好的存在,因此说,承受的态度是作为物质生命存在人的最客观、最基本的态度,是人存在的主基调

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这一矛盾发生作用引发变化的基础是承受,没有客观上的承接受纳,就谈不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也引发不了变化。存在的过程,就是一个承受的过程,存在就要承受是客观必然,能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事物,人都必须承受。先有相互作用下的承受,才有承受基础上的感知认识,并在主观能动性参与下引发变化,接下来又是新一轮的承受和变化,如此循环往复,一直延续下去。

人生就是要承受的,承受才能客观认识和应对。在承受中认识、感知、体验,在承受中发展、成长、求乐;在承受中建立联系,强化刺激,在承受中发现规律、积累经验;在承受中做些可为的部分,不去抗争无能为力的部分,在承受中更好地贴近和认识现实,更好地把握和应对,以求更好地存在。

承受是人本应有的最客观、最基本的态度,是人本应有的本能认知。抗争只是直根于承受的基础之上,发挥能动性做些有意义的可为之事,以使人能够更好的承受。抗争可有可无,承受则是必然,进行抗争的同时也在承受,因此,不可本末倒置,不要时刻想着抗争,而应时刻保持承受一切的态度。承受了,剩下的才是该干啥干啥,为了获得更好的承受,在能力范围之内,我们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些可为之事。

不愿承受在态度上就不客观,最终都要回归承受的心态。主观上一时难以接受本身就不客观,只是生命进化赋予人类这种主观上的难以接受时能产生相应情感的功能,采取相应行动,以便能更好的应对,能获得更好的承受,对自己会更有利。如果违背规律,进行无谓的抗争,那就违背了初衷。对办不到的事进行抗争,最终的绝望会人回归到甘愿承受。

能动性不可用来抗争不可为之事,而从自我主观感受出发,确定做事情的目标、方法和途径就是“伪”,就是造作,就是在违背客观规律,就是在对不可为之事的妄作为。在一切的境遇中忠诚于道,顺道而为,才是人性的体现,才是真正的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告诉我们一切境遇只是成就心性的道场只有臣服接纳一切境遇,感恩赞赏一切助缘,就能超越境遇的牵累,放下争斗的心态。“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内心的各种是非评判消失了,不再争斗了,顺乎道了,才能心悦诚服的跟随,才能随顺道的自然,惟道是从。大道给你的人生境遇,这些成就心性的道场,你不愿意接受,你偏偏要与大道抗争,这就是“怨天”。大道安排你遇到各种人事物,这是心性成就的助缘,你痛恨他们,这是“尤人”,身中道气已经在流行发用造化,那种感觉你不想要,不能清静观照,而是是非评判,你又在背道而驰,最后的结果,你给道多大的抵制,反噬的力量就有多大,因为道是无坚不摧的。而一般人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在争,争强好胜,这样的人气血动荡不已,知见不断攀附,造化完全扭曲,这就是奔向六道的节奏。

万事万物都是在规律作用下的运动变化生成,人是物质运动变化的产物,人就是在遵循规律进行行为,以便顺应道,以便更好地存在于天地间。为此,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无为”是应对不可为之事的有效方式,人在“无为”时,一切遵循规律,没有丝毫的忤逆,惟道是从,实现生命大道的返本还原的造化。人会本能地进行吸纳、休整、摒弃,从而有效处理人类无能为力方面的问题,“无为”能使人坦荡坦然,能使人节约时间和精力,以便在客观现实世界中更好地应对,更好的存在。

让人承受不是让人碌碌无为,不是让人躺平,承受的过程就是让人斗的,在日常生活中选合理的、能斗的、可斗的去斗,以便使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融入生活,拼搏奋斗,就不要怕失败,更不要怕不完美,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不受羁绊、大刀阔斧地自由发挥。挫败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铺路石,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后,会让我们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存在就必须承受是客观必然,无论可为或不可为,无论斗或不斗,无论以何种方式斗,斗到何种程度,客观上人都在承受着。承受的对象,是承受一切,包括一切好与不好,一切无能为力的东西,特别是一切自认为的不完美。慢慢的,我们会体会到,不完美才是常态,承受一切才是一个人本应有的态度。

存在就要承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