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从小被塑造着承受的心态

(2022-06-13 16:08:13)
标签:

心理学

生活

成长

分类: 原创

不抗争是一种承受方式抗争是一种承受方式。不抗争的情况下,人理解为在承受。而抗争的情况下,人主观上不认为在承受,其实,客观上讲,抗争的时候,人也在承受着,只是人主观上不甘心此种状态下的承受,想通过抗争获得进展奖赏,获得更好的承受。

对待可为之事去斗争,可以获得更好的承受;对待不可为之事就不去斗,这才是应对不可为之事的最好方式。不进行无谓抗争,是应对一切无解难题的最有效方法

能动性不可进行无谓的抗争这种最客观的态度,使我们最客观的方式发生着行为活动,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按照这条路径培养着、塑造着

人从小到大都被培养着承受一切,做可为之事的习性。理性思维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在现实实践的基础上,无时无刻不在领略无奈承受是行为的基调基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在生活实践中,能很容易分辨出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并发挥能动性做些可为之事,由此获得进展奖赏,信心得到提升。

生命进化赋予人的器官功用,足以让人更好存在下去。人的一切认识、记忆、想象、情感等功能,都是为能动性发挥服务的,在此基础上遵循规律,客观应对,以便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更好,以便更好的存在下去。用进废退,如果人的器官功用被闲置,不去正常发挥作用,反而会退化

但是,人不可妄为,妄为不但不会有进展奖赏,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会受到惩罚。就像电脑,违规操作往往会造成程序混乱。少儿时期就是在往大脑里装客观运转程序,使人形成“承受一切,不进行无谓抗争”这一客观且有利于个体存在的认知,而伴随着成长和能力的增强,人就会自我放大,甚至会认为“人定胜天”,总认为没有自己干不成的事,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狂妄和偏执有时使人违背规律做事,进而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从而引发儿时造成的思维上的客观运转程序扭曲这样,势必进行矫正,使思维模式回归儿时的基本程序,比如,记忆提供令人悔恨的经历,让人进行无谓的抗争,我们宁可不去在意这种经历;想象提供令人担忧的虚幻素材,让人进行无谓的抗争,我们宁可不要这种素材;习惯让人围绕不完美的东西进行无谓的抗争,我们宁可不去抗争,宁可改变习惯……

“大道至简。”作用才有变化,承受是客观现实存在,承受的状态是能级最低的状态,最容易做到,无为、躺平都可以,只是不要偏执的进行无谓的抗争。老子说修心就是要返璞归真,像婴儿那样才是最坦然、最放松的状态。“好的生命状态是单纯的。”尼采把人的精神分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骆驼忍辱负重,被动的听命于他人或命运的安排;狮子会主动争取;婴儿的状态使人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强大,而是为了保证强大后能好好活着,强大不是目的,而是活着的一种手段。

孩童阶段培养的承受一切,不进行无谓抗争的态度习惯认知,能有助于人更好的存在发展。人生是一个过程,是一场修行愿意承受一切是“人立于世”最客观、最基本的态度。

人从小被塑造着承受的心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